——關于跑步的一點哲思
近幾年,朋友圈越來越多的曬出的跑步路線、公里數、步數……人們曬跑步的熱情甚至超過了曬美食、秀恩愛。運動 APP 和手環的流行起來,將跑步這樣原本個體化的而孤獨的運動變成一種宣誓,充滿了儀式感。 “今天跑了多少公里”代替了“吃了沒”,成為了見面、聚會打招呼的高頻方式,跑步在多種社會階層流行開來,儼然成了一種社交行為。
在一個社交依賴飯局、熱量攝入普遍過剩的社會中,不乏身體走形,氣質猥瑣的形象,越來越多的人在反思,考慮要為自己提供的另一種生活,將從改變自己的身體開始,于是跑步,這樣的不占用社會資源、不需要其他人配合的運動,悄然興起。跑步這項原本稀松平常的運動,又經過社會名流、政治精英、商界大佬、影視明星三番五次地加持,街道、跑道瞬時如跑步者的修道場,中國的馬拉松賽事從無人問津到今天的一票難求。
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馬克思?韋伯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跑步的意義莫過于跑者以奔跑的方式安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身體疲憊了,就去跑步,讓身體充電;心靈疲憊了,也去跑步,將心靈愉悅。
跑者明白,持續的奔跑過程,身體耗氧增加,心跳加快刺激大腦分泌多種如多巴胺、內啡肽之類“快樂激素”的荷爾蒙,消除心理上負面的焦慮、郁悶、煩躁,這就讓跑步自然成了人體如飲食、睡眠一樣的本能。常年寄居在混凝土結構的建筑里的人們,身子內會生出回歸自然的一份渴望,不由自主地期盼脫離自制的牢籠,穿越街區、賽道、村落,找回無拘無束的自由和樂趣。奔跑時,人生的那一壺瑣碎,如文案、房貸、悲喜、情緣……都杳如煙塵。
跑步,無須堅持。若是一件事兒需要努力、需要堅持才行,那這事兒基本上從一開始就注定會失敗。當你看到一個揮汗如雨的跑者,以為他在“堅持”著什么,其實你錯了!美妙的運動生活何需用“堅持”的方式去享受,就像終其一生的吃飯、睡覺、“啪啪啪”,誰承認過自己“堅持”過它們。只有嗜辣的人才懂得無辣不歡,跑者未必嗜辣,但深以為然。
跑步是一種簡約的生活狀態,參與者善于覺察時間與效率之間平衡。跑步時,雙腳持續地在路面上無意識前后交替邁出,人的欲望隨之少而又少。奔跑中,注重時間與身體的感受,這是一種難得的簡單而平衡的生命姿態,這樣的生活是現代社會中的奢侈品,是跑步運動給予跑者的珍貴獎賞。
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完成不了目標是源于他們不愿意選擇簡約的生活,不了解自己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時間是有限的。人的注意力來自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容易被消耗,而跑者最懂這一點。通過跑步可以學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跑步時把身心專注于跑步這一件事情上,跑步以外的一切的事物、思緒漸成浮云。
跑步時間一長,自然可以真切地體驗到活在當下:跑步的過程中,把風踏在腳下,把日月披在肩上,人的大部分精力專注在雙腳循環快速移動,專注在一呼一吸間,其中的奧妙也只有自己能懂。
跑步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場修行,也是一種信仰。
不選擇跑步的理由有一萬個,持續跑下去的理由只有一個,這個理由是《跑步圣經》的作者喬治?西恩給出的:“人們開始跑步時的理由會各種各樣,但最終堅持跑下去的理由只有一個:找尋自己”。這樣的態度讓自己享受生命的不一樣,跑者經常說:“長跑的人心比較容易沉下來”。
跑步時不會有人打擾,堪稱一個人的修行,一段長跑就是一次孤單的旅行,以跑步的方式掠過熟悉的道路、街景,偶遇熟悉的人,心境也是不一樣的。當重復地交替邁出雙腳,浸潤在簡單而深沉一呼一吸時,能保持著心靈深處的自我對話,此時,靈魂似神游,心境如冥想。
跑步者視跑步為一種信仰,奔跑起來時感受身體每一個細微的動作變化,就像與自己的身體談了一場戀愛,與快樂來一次約會。跑著跑著就明白跑步的過程就是在重復中進步,在進步中重復,直到終點。跑者相信跑步的價值,尊重健康的身體,敬畏生命的內涵,重復著簡單又微不足道的行動,展示了生命的真實存在。有了信仰就有所追求、有所尊重,然后有所敬畏,最終才能做到真正的無畏。
“跑步和戀愛的相同之處是都能讓你感覺自己更年輕、更有活力,而跑步和戀愛的不同之處是你對戀愛的投入與回報往往不保證成正比,而你對跑步的投入則一定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跑者如此說,你以為呢?
有這樣的戲說:把跑步機上的跑步稱作“家養”;繞著田徑跑道叫做“圈養”;那些穿過田野、鄉徑的,就是“野生”。但凡跑步五年以上的人,大多淪為“野生”了。在跑步的地方,你可以成為自己的神。奔跑時,那是與靈魂會晤的當下,是和靈魂零距離碰觸的時刻。這時,與生命相關的思考更加深刻,同時有著與生俱來的激情和競逐天地的自由。
跑步是一項寂寞的運動,長跑時如果有什么可以戰勝的,那就是過去的自己,奔跑在一條只有一個人路上,只有比平日里更沉重呼吸聲與汗水陪伴著你。跑步者明白,不管多少人跟你一起跑,跑步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跑者更懂“自勝者強”的道理。長期跑步的人,內心深處藏有一種不以言表的張力。和這個人的接觸,你就會有隱隱的感覺,有人稱之為氣場,其實它是跑者內心豢養出來的一種不易動搖的內斂的霸氣。
跑步時,不管跑得再快,你的前面必定有人,無論你跑得多慢,你的后面也一定有人。顯然,無論你這輩子多努力,你都不可能超越所有人,因為人外有人。你需要做的就是享受每一步,聆聽每一次呼吸聲,在超越和被超越的這個過程中,擁有自己的生命節奏與自由,你的生活姿勢才不會變形走樣。
跑者大多不是完美主義者,每一次的出發都是從零開始,用從容不迫的腳步嘗試超越昨天的自己,那怕只是一頂點兒,即便沒有超過,也從不沮喪。因為逞強不是真正的勇敢,那是不敢正視自己能力。
有人如此感嘆:“再長的流年也抵不上一場歇斯底里的失眠”。
跑步者的每個夜晚都有一個如豬一樣的好睡眠。
每周訓練時,每跑一公里睡眠應增加1分鐘。如果一周跑30公里,每晚應多睡半個小時。“睡眠不足對訓練是有負面影響的,每個人平均每天需要7.5-8小時的睡眠,所以當訓練時應增加睡眠時間。”睡眠障礙研究專家大衛?克拉曼如是說。
聽跑友講過的一個故事。
九年前,出差到美國。在華盛頓帶著項目資料,跟著老板去拜訪美國商務部的官員。中午該吃飯了,老板自然盛情邀請,可是被果斷拒絕了,理由是:“我得去跑步。”當時我看了看那位四十多歲的美國白人男性,默默地想:“不裝會死嗎?少跑一次會死嗎?”于是飯局改到了晚上。我們從商務部出來,自己去吃飯,繞著方尖碑,我看到很多人在穿著短褲在寒冷的街頭跑步。
晚間飯局,我問了白天那位拒絕我們飯局選擇跑步的官員為什么跑步,跑步多久了。他的回答令我驚訝,他說中午跑步是政府很多部門的工作內容之一,他自己跑步10年,覺得跑步讓他強大。
跑步是個很簡單、很純粹的事情,跑步時刻是一個花最多的精力做最少事的時間,我稱這樣的行為叫對自己的專注。因此,不要放棄跑步,如果你放棄了,你放棄的不是跑步,而是你自己。
有一些體驗、有一些道理,只有在你跑過之后,你才會懂得,不跑步,你就永遠不會知道。
感謝你的閱讀,請多請教。關于跑步話題的另一篇文章在這兒恭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