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1】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2]。
其致之也【3】,謂【4】天無以清【5】,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6】。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7】。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8】。是故不欲琭琭【9】如玉,珞珞【10】如石。
【注釋】
1.得一:得道。一者,道之?dāng)?shù),得一猶言得道。
2.正:有的版本為“貞”,帛書甲乙本皆為“正”,據(jù)推測可能是有的朝代為避諱而改“正”為“貞”。
3.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4.謂:假如說。帛書作“胃”。
5.天無以清:天離開道就不能保持清明。
6.蹶:跌倒、失敗。
7.孤、寡、不榖:古代帝王自稱為“孤”、“寡人”、“不谷”。不榖,不谷,自貶為不善的意思。
8.至譽無譽:最高的榮譽是無須稱譽的。
9.琭琭:形容玉的華美。
10.珞珞:形容石塊的堅實。
今譯:自古得道的事物: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得到道而靈妙;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化生;候王得到道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如果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如果不得寧靜,恐怕會震潰;神如果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消失;河谷如果不能充盈,恐怕要涸竭;萬物如果沒有生機,恐怕要絕滅;候王如果不能保持天下安定,恐怕要被顛覆。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chǔ)。因此候王自稱為“孤”、“寡人”、“不谷”。這難道不是以低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所以最高的稱譽是無須夸譽的。因此不愿像玉的華美,而寧可像石塊的堅實。
《道德經(jīng)》與生活智慧
本章前半段老子花了很長的篇幅談“一”,先告訴我們?nèi)绻小耙弧保瑫绾翁鞂挼亻熑松衽d旺,緊接著話鋒一轉(zhuǎn),又描述如果木有了“一”,那種天崩地裂萬物凋零的慘狀,差點嚇壞了寶寶們。
“一”是神馬?學(xué)霸們一定還記得,“一”在第二十二章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其實并不神秘,老子用它來指道。這么簡單的一橫來指稱“道”,正說明大道至簡。
所以“一”不是單一片面,而是整體和全局。舉個栗子:一在人之中,人體包含著陰和陽,這兩種看似對立的物質(zhì),卻能因為“一”而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化,達到共生共榮和諧自然;一旦失了“一”,就失去了整體的和諧,陰陽的平衡被打破,人就生病了。
得“一”,即可以調(diào)和各種相互對立的力量。陰陽相和,萬物昌盛。
如何才能得一?
從小處著手,從卑微處著眼。不好高騖遠,不貪貴求多。
老子在第三章已經(jīng)提醒人們:“不貴難得之貨”。不貪戀那些希有的東西,安于平淡,心就時刻在當(dāng)時當(dāng)下,不會被帶走,我們與“一”,就一直同在。
難得之貨引人炫耀,炫耀源于匱乏。之所以炫耀,是因為炫耀者內(nèi)心把這個東西定為“貴”的,覺得它很難獲得,一不小心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有,這份滿足與自豪感,不昭告天下,不刷刷朋友圈,怎么睡得著?此種做法流行詞語叫做“裝逼”,真正牛逼的人,反而處處低調(diào),人家不需要裝。
刷存在感是因為沒有存在感。人難以安然自處,才會不停地刷,以別人的回饋來確認自己的存在,注意力消耗在這上面,往往更找不到自己。關(guān)注外在的風(fēng)吹草動,離內(nèi)心的平靜就漸行漸遠。那個“一”,可能就離我們而去了。
需要澄清的是,老子所說的“下賤”,雖然也用于形容人,與人們平日用來評價某位我們看不起的人,用的那個充滿鄙視和輕蔑意味的“下賤”,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我們平常口中所說的“下賤”,跟道德品性扯上了關(guān)系。下就是下作,不堪,沒底線;賤則是與普世價值相背離,失去正面意義,被唾棄。
老子的“下賤”,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理屬性,分成了“下”與“賤”兩種屬性。
“下”相對于“高”,是指所處的位置較低;“賤”相對于“貴”,是指事物樸素的實質(zhì),不含浮華與飾巧。
對于我們普通人,要做到不為物欲所動,甘于質(zhì)樸平淡,大概是這世界上最難的事了。
貪婪和恐懼與生俱來,隱藏在潛意識中,不時伸出觸角纏繞我們,人陷入其中,很難擺脫,需要時時覺察警醒,才不會受制于它們。
有時候我們會自覺狀態(tài)甚好,以為已經(jīng)超凡入圣了,卻很可能只是浮云。
想起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東坡先生堪稱一代名士,不僅文學(xué)素養(yǎng)高,也研究佛學(xué),常有所悟。先生與一位叫佛印的高僧是莫逆之交,常在一起參禪論道。
一日,先生打坐起身,突覺靈感泉涌,寫就一首詩偈: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fēng)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意思就是說自己在佛光普照下,達到了一種如如不動的境界。寫完后先生越看越喜歡,忍不住喚來書童,讓他到寺廟將此詩交給佛印禪師,同時心中暗想,好友一定會大贊他修為又精進了。
佛印看了以后,淡然一笑,一句話沒說,在詩后面批了兩個字:放屁。然后吩咐童兒帶回去。
滿心期待的東坡居士打開一看,氣得七竅生煙:佛印你個老和尚,怎么說出這種話來?啊!啊!啊!氣煞老夫!不行,我得找你理論去。
東坡先生即刻啟程來到寺廟,正要推門而入,發(fā)現(xiàn)門口貼著一幅對子:
八風(fēng)吹不動
一屁過江來
愣了幾秒鐘的先生反應(yīng)過來,哈哈大笑。既是嘲解自己,也對佛印禪師的智慧欽佩不已。
東坡大學(xué)士在自我成長路上尚且有幻覺,我等庸人,偶爾不知天高地厚也是可以原諒的,哈哈哈。
老子強調(diào)“下”、“賤”,并不是為了否定“高”、“貴”,老子是為“高”、“貴”找到了立足點,能落到實處的高貴才可以長久。
確定一個“貴 ”的外在標(biāo)準(zhǔn),人們就會相互追逐攀比,以至心理失衡。內(nèi)在的真樸才是最彌足珍貴的,因為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zhì),別人無法復(fù)制和替代,專注于修煉自身,把自己放低再放低,功夫落在實處。知識光上腦上心還不夠,還得上身,也就是要反復(fù)實踐。得道高僧每天仍然參禪打坐做功課,外面世界紛擾太多,不斷實修才能保持精進。
如此持續(xù)下功夫,總有一天,“下”累積成了“高”,“賤”成長成了“貴”,個體成就了自身的高貴。那是一種由內(nèi)而外的高貴,不需要外物的矯飾襯托,我們內(nèi)在的華光,借助自身的澄明,自然呈現(xiàn),光彩照人。
至譽無譽,若是心中還渴望別人來肯定,一定是沒到境界,尚需努力。不高估自己,不自以為是,以謙卑的姿態(tài)前行,持一顆樸石真心,邊行邊悟。
注:1、原文部分參考書目《老子注譯與評介》(陳鼓應(yīng)著) ?2、文中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