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問題的反思

1.知識到能力過程中的問題

學習的過程是從信息內化成知識,再從知識內化成能力的過程。信息內化成知識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過程,記錄一下、梳理一下,一些散亂的信息、概念都能內化到我們的知識庫中。但是知識再進一步內化成能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因為這需要自己親自把知識應用到工作、生活中,這中間就涉及到時間、空間等復雜的變量。首先,是不知道如何靈活應用。最近我遇到的問題就是,死板的套用方法論,但是并沒有靈活應用,沒有更深一步的思考為什么一定要這么做?這樣做有什么價值或者說好處?如果換一種方法怎么樣?其次,是做了之后的經驗沉淀問題。經驗是經歷加上總結,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有經歷,沒有總結,那這就不是經驗。只有總結、反思,然后在下一次遇到類似問題時幫助自己更快的解決問題,或者因為前一次的經驗,能讓這一次有一定的啟發,那么,這個經驗才是有價值的。

遇到了以上兩個問題,讓我深刻意識到,知識轉化成能力的時候,刻意練習還是遠遠不夠的??桃饩毩?,然后反思、總結,接著優化、調整,讓下一次做的更好才可以說轉化成了能力。但是轉化率還是看這個過程中自己付出了多少精力,但是只看精力還是不準確的,因為精力也有質量問題,這里說的精力如果換一個詞,可以是深入思考和刻意練習的程度。

2.學習焦慮的問題

前幾天在得到看了一個直播課,上面說學習焦慮是這么演化而來的。我們是先有的生活焦慮,因為小時候生活條件不好,特別是父母小時候,吃不飽穿不暖,生活焦慮是普遍存在的。然后,物質生活越來越好,我們也希望我們生活的越來越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個可以說是上進心,有上進心的人就有了上進焦慮。接著,我們就想擺脫這個焦慮,就找到了學習的途徑,因為學習改變命運嘛,就開始找知識去學,可是我們首次接觸到的并不是知識,是大量的信息。得到了信息后,很多信息需要通過自己的判斷去篩選處理,但是我們只能通過已有的經驗和認知過濾,這個信息一旦超出我們的能力范圍,就沒有辦法識別,我們就不知道這個知識有沒有用,特別是在很功利的心態下學習的時候,就會產生懷疑,對這個信息懷疑,對自己的能力懷疑,于是就變成了學習焦慮。

在學習焦慮中,會促使我們產生“把長跑當成短跑”,“追求數量而不是質量”的問題。因為越焦慮,心情越急迫,越想快速學到更多東西,讓自己更有信息,卻不知自己的學習姿勢變了型。所以,解決學習焦慮,首先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放棄一切速成的想法。然后,耐下心把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研究透,在這個過程,必須投入大量有效的時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