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非常干凈的國家,去過日本的人都對日本的環境印象很深。日本的環境能夠如此整潔干凈,與日本人對垃圾的處理和分類做到精益求精密不可分,日本全國對垃圾的分類都有及其嚴格的規定,日本人對垃圾的分類和處理的思想已經深入骨髓,并成成為日本文化的一種,同時也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小到一個礦泉水瓶子的丟棄,日本人必須做到瓶蓋分一類,瓶身分一類,瓶身上的廣告紙分一類。包括很多的大件垃圾,比如電視,電冰箱等家用電器,是不可以隨便亂丟棄的,必須去超市購買相應的垃圾袋,并且要貼上標簽,同時在規定的日期和時間才能丟棄。。日本人的垃圾處理觀念從明治時代就開始,在日本從小就要教育小朋友學會垃圾分類的辦法,每個人都要學習,學校會定期組織孩子們去垃圾回收場和能源利用的工廠參觀,并且回來還要寫作文,寫議論文,這已經成為日本人生存必須懂得的技能,并且從小就開始培養,平時在學校孩子喝的牛奶的包裝盒,喝完之后必須用剪刀剪開,剪開之后平鋪,拿去清洗然后曬干,第二天再拿去固定的回收點讓其統一回收,每天重復。他們從小就不斷地教育孩子,同時這也成為了日本人的一種道德規范,他們認為亂丟垃圾是沒有道德修養的體現,孩子們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經過不斷地教育,這種思想已經深入骨髓。
日本人之所以這么注重垃圾的回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資源有限,因此能源的回收再利用變得非常的必要,日本人通過垃圾回收的資源再去實現創造了很多的能源。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垃圾的正確分類和回收可以避免很多傳染病的發生,提高國民整體的素質,畢竟日本這個國家就這么小,一旦發生傳染病,還是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后果。正確的垃圾分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傳染病的發生。
后記
其實在聽這節音頻的時候,給我感觸最深的不僅僅是日本人對垃圾分類的這種精神,更多的是日本人他們從孩子們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們垃圾分類的思想,從小就不斷通過各種社會活動和學校的活動來告訴他們,如何正確的分類垃圾,這對孩子 們長大之后的生活來說意味著什么。也就是要孩子從小是要教育的,而且教育是一個不能間斷的過程,必需不斷的重復重復,直到一種觀念,植入他們的觀念里面,對于我們來說像日本人那樣的垃圾分類很難,甚至很多留學日本多年的留學生都學不會日本的垃圾分類,但是對于日本的孩子們來說他們覺得很容易,他們根本不覺得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教育必須從小抓起,甚至從孩子剛出生的那個時刻抓起,教育的過程是漫長的,必須不斷地循環,不斷地去訓練,直到孩子養成了一種習慣,他就不會覺得難。如果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養成了好的行為習慣,而不是長大了之后發現了一個不好的行為習慣再來改,那個時候我們就真的覺得很難,因為思想已經行成,孩子已經有了固定的行為模式了,到那個時候改起來就真的覺得很累了。
同樣的道理,要教育孩子有什么樣的思想觀念,都要從小抓起,這個過程不斷地堅持,整個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引導孩子去體會一個濃縮的人生,如果不去動腦,不去思考,不去用心對待,那教育就是一種空談,就更說不上是愛孩子。
學習愛,踐行愛,是為人母的我,一生都要不斷地去做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