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們在為西北某央企業重塑企業文化。上周五向客戶高層匯報企業文化理念體系,因之前有過多次不同層面的溝通,所以匯報后,客戶高層領導基本認同,但是總經理提出他個人的兩個問題:一是企業核心價值觀和企業精神到底有什么樣的區別?二是核心價值觀為什么非要用一些普世的詞匯表達,能不能夠在核心價值觀里直接表達“贏得市場是我們最終的目標”之類的意思?坦率地講,我們當時在會上給出的回應并不盡如人意,實際上問題也沒有在當時就很好地解決,而是留待會后補充、溝通。
第二天,我跑步的時候,一直在想總經理提的問題,奇怪的是,我想到了三種回應客戶這一問題的方案,之所以說“驚奇”,因為我當時甚至都沒有想到一個結構完整、邏輯清晰的方案,而現在卻想到了三種,而且每一種似乎都有理有據。
與此同時,我注意到,這樣的經歷在以往也時有碰到,很多問題當時不能有效回應,或者回應得不好,過后卻發現,實際上應該、或者說可以回應的更好,更完美,而有些問題的回應永遠是“過時不候”、“機不可失”,這要是和人吵架,大概總是要吃虧吧!
有一次,我們在安徽某企業做項目,當時和他們總經理在看企業板報,總經理說,公司板報出得還是太傳統了,沒有什么創新,我們注意到總經理旁邊負責出板報的同事感覺很委屈的樣子,我說:“出板報的部門及員工(板報各部門輪流出),每次接到任務時,肯定也是想著要創新的、要給人看前一亮的感覺,而且很多人也想了很多的創新點,而最后往往由于時間緊迫,其它工作又繁重,于是只好按傳統的方法來,因為傳統的方法既能把任務完成,而且也不會出什么大漏子”,旁邊的同事不停的點頭:是,真是這樣的。
類似地,我也注意到,我們很多剛從學校出來參加工作不久的同事,每每接到一個新任務時,他們也常常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拿出一個完美的結果,而最后常常又變成了按前輩們給的模板套一下了事。這固然有時間緊迫的因素,實際上,在我看來,更關鍵的還是——缺乏思考、缺乏深度思考、平時沒有積累。
因為工作的關系,我有幸接觸到一些行業內的專家,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專家也沒什么,很多人寫報告可能還不一定比我們強,演講、匯報能力也未必就比我們強到哪里去,當然,到今天,這兩個看法并沒有多少改變,但是我對專家的看法改變了,發現了他們一個特別厲害的地方:他們在專業內回答任何問題都比較全面,而且特別自信(當然,這個自信絕不是裝出來的,是有基礎的),而且能夠獲得客戶的認同。這肯定與他們前期的鉆研、積累密不可分,即是所謂的經驗豐富。
說到前期的積累,我突然覺得每個時期應該做每個時期的事,一旦這個時期過去了,沒做好的事,后期再來補,大概是非常困難的。以讀書為例,大概類似小說、散文等“閑書”是應該在畢業以前盡可能多讀,尤其是一些名著,工作后,既不會有太大的興趣去讀,而不會有更多時間。盡管我們相信許多企業高管都會擠時間讀書,但是我們也發現不少的管理者,尤其是一些技術出身的管理者人,他們對一些基本的管理知識,以及一些前沿的管理方向完全不了解,我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根據沒有時間去閱讀了。我知道一些企業高管,他們永遠都有簽不完的字,讀不完的報告,開不完的會,吃不完的飯……
總結起來,我們應變能力不足的一個原因就是缺乏深度思考、缺乏足夠積累,這大概也是我們和專家的最大距離點。
另外,很多人非常喜歡的借口之一是——時間倉促,所以成果粗糙。實際上,我并不認為僅是時間問題,實際上,現實中,一項任務給一周和給一個月結果往往是一樣的,因為任務執行者往往都是最后幾天來做這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