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知名心理學家曾奇峰的課堂上,一位媽媽問“我怎么和兒子打交道最好?”,曾老師回答“我又不是你兒子,你回家問你兒子就可以。”
這就是曾老師的高明之處。換了其他的專家老師,或許會覺得這是顯示自己才華的時候,甚至一般的家長,也能從投其所好、叛逆期心理、換位思考等方面說出個一二三來。唯獨曾老師用短短的一句話告訴我們,有些問題之所以找不到答案,是因為你問錯人了。
這位媽媽想必是花了大力氣溝通無果才會求助于心理專家,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尋尋覓覓,卻不知道答案躲在哪里。
1、
人生的前半程,很大一部分是在試錯中度過的。
比如一位好友,立志要在體制內找另一半,這本身并沒有問題,問題是地方太小,單位就那么幾個,而她本人和父母都是公務員,本來就不多的幾個公務員單身漢中,就有可能和她的家庭扯上上下級、業務對口等剪不斷、理還亂的利害關系。而一旦分手,其他候選人則可能和前男友是同事、同學等關系,讓人不免尷尬。幾年下來好不容易找了一個符合條件的,卻并不如人意。
看起來很執著,也沒有家庭、經濟等附加條件,可是浪費了大好青春卻沒有得到想要的幸福,這樣的試錯成本似乎高了一點。
那么唯一的問題是:為什么會問錯人?找錯方向?
曾奇峰老師說:所問非人的好處是永遠不知道正確答案,永遠在問,可以回避正確答案。
比如兒子說,媽媽你怎么對我最好,就是給我自由。這個答案是媽媽不需要的,不想要的。而朋友的幾個舅舅姑姑由于下崗生活陷入困境,唯有她的小家庭可以衣食無憂,于是穩定當先,體制外的青年再優秀,也無法讓她有足夠的安全感。
2、
是的,人人都在說安全感。可這到底是個神馬東東?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 )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大師已經敲黑板了,安全感最重要的是滿足需要的感覺。
對于焦慮的媽媽而言,安全感是對兒子的掌控,如果給兒子自由,那么意味著失控從而破壞安全感;對于在固定區域尋找真愛的女生而言,安全感是兩個人工作穩定旱澇保收,倘若另一半沒有鐵飯碗則意味著面臨失業的風險從而失去安全感。
還有,我們每個人都遇到的,那些一邊對生活現狀不滿怨聲載道,一邊又不肯改變生活方式另覓出路的人,生生把自己整成了負能量的集中營。
因為任何的改變,都會觸碰他的安全感。當然,他也知道坐以待斃很LOW,于是他忙忙碌碌在錯誤的地方尋找答案,然后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你看我也很努力不是嗎?
與其說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不如說是用堅決的錯誤防御改變的恐懼。
那個人,或許就是你。
3、
世界上最困難的,或許就是跳出舒適區。
舒適區(Comfort zone)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
很多時候我們片面地將它理解為混吃等死、不思進取的生活狀態,其實最大的舒適區在我們的頭腦里,用舊思維、舊模式看待世界和處理問題,以不變應萬變,即使大家都已經過河了,你還在假裝摸石頭。
只可惜這早已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年代。市場在變,人心在變,昨天的真理今天可能是個笑話,今天的穩如磐石明天或許就是岌岌可危,舒適區在變革中似乎越來越小。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
4、
真實。這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每個人都有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很多時候,人們不是相信他看到的,而是看到他相信的。如果我們需要孩子永遠依賴自己獲得成就感和控制感,那我們就會盯著孩子不成熟需要照顧的一面;如果我們需要不費腦子的獲得勤奮工作的滿足感,那么我們就會勤于加班懶于改進工作方式。
我們看到的世界,其實是自己內心世界的投射。
而唯一的破解之法,就是看到真實。
放下執念、放下判斷、放下期待,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到底發生了什么。或許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堅持了幾十年的理念原來是錯的、原來我沒那么重要、原來我以為的歲月靜好其實是一潭死水。這個過程,真的很殘忍。
或許有人被嚇到了,于是拒絕再看到這些真實,重新回到沉睡的狀態。這并不怪你,每個人的身上都帶著期待、帶著傷,這是我們長期以來學到的,甚至這種狀態長期以來保護了我們,讓我們免受殘酷的心傷,但希望你早點走出來。
也有人選擇勇敢地面對,全然地接納真實的自己、臣服真實的世界,然后才能克服恐懼,選擇了一條光明的道路,輕裝前進。這些對于變革秉持熱情態度的人、思維具有彈性的人、勇敢的人,他的舒適區會隨著改變自我、發展自我和超越自我而放大。這時他才會發現,那些傷,其實是上帝的吻痕。
真實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