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期我也想過去出賣身體,卻絕對不愿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被人偷看,那就像有人穿著鞋闖進你心里一樣。”
“但······也不至于非得殺人吧?”
“是嗎?但如果被偷看時,惠美正在自慰呢?”
······
“第二學期開始后的一天,惠美給我打電話,她說:"現在氰化物就在我眼前,喝下去行嗎?”我大吃一驚,問她為什么,她哭著說已經忍受不了了。你知道是什么讓她無法忍受嗎?是那兩個老師看她的眼神。她說,他們看她的眼神和看其他學生的完全不同,那眼神分明是在回想她那天晚上不堪回首的樣子。一想到在他們鬧鐘自己是怎樣地被玩弄和蹂躪,她簡直要發瘋。她說,這匯總心情就像每天都在被視線強暴。“
·······
”你們的動機我明白了,會努力去理解。可殺人時你們不害怕嗎?看見別人中了自己設的圈套而死,難道毫無感覺?“
惠子歪頭猶豫了一下,明確地答道:“我也問過惠美害不害怕,她說,只要閉上眼,回想這十六年來開心快樂的事,然后再想想那次集訓時發生的事,很奇怪,心里會涌上一種冷靜的殺意。我能理解她,因為我們也有拼了命也要保護的東西。”
我們就是這種年齡,這種不允許別人用異樣眼光看待的年齡。
《放學后》是東野圭吾寫的一本關于校園生活的推理小說。村橋和竹井老師被殺害,警察鎖定了教師麻生恭子為嫌疑人。大家的目光緊緊放在了村橋和竹井身邊的老師或者異性,卻從來都不曾想過兇手會是學生。而前島老師的一步步推測,思索,逐漸把目光投向了學生惠子和惠美。在小說的最后,惠子道出了惠美之所以殺害村橋和竹井的動機:僅僅是因為村橋和竹井在巡夜的時候,不經意間看到了(也有可能沒有看到)惠美在自慰。這樣的一看,惠美感覺到了被視線強暴,自尊心受挫,居然選擇了自殺。后來,被惠子救下來之后,開始設計殺死村橋和竹井。
殺人圈套設計得極其巧妙,任人怎么也想不出來會是學生。而且在殺人前,甚至做了很多前期工作,比如前島老師的差點被從月臺推下去,差點觸電,花盆從頭頂上方掉下來等等,制造了一系列混淆視聽的假象。“為什么要制造假象呢?簡單說就是攪亂警察的調查——單就這一點來說,你們的手段真是太周密了。這里頭藏著一連串事件中最重要的一點,你們為了行兇想出各種伎倆,最費心思的莫過于這一點,就是讓人產生錯覺,認為目標不是村橋和竹井,而是村橋和我。”
兩個尚處于高中時代的女學生,為了保護自己,居然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殺害了自己的老師。雖然這種殺人的動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對于這個年齡的女生來說,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是理所當然的。就像惠子說的“因為我們也有拼了命要保護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自尊、尊嚴,絕對不允許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特別是老師。確實是,高中年代是最敏感的時期,也是最要面子的時期,老師的一個眼神,同學的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會對自己今后的學生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這個年齡的我們,是需要無盡的呵護和疼愛,以及無限的尊重。
小說的最后,前島被妻子的情夫芹澤追殺,用車撞了,而且被用刀刺到了腹部。前島這時才明白,原來之前被車襲擊是妻子的情夫做的,那次,幸好被學生高原陽子救了。”我沒有給過她任何東西,不光如此,還一直都在從她身上索取——自由、快樂,還有孩子,簡直數不勝數。如果身邊出現一個男人,能給她想要的東西,她當然會視我為障礙。“”但我不能死,死在這里也留不下什么,只會讓裕美子成為殺人犯。“前島在意識流失之前的心中所想,反映的也是想保護心中想要的東西,保護自己的妻子裕美子,即便被她和她的情夫殺害,但是心中充滿著對她的愧疚,以至于不想讓她成為殺人兇手。
小說的最后,并沒有道明前島的結局,到底死還是沒死,留給了讀者無限的想象,讓讀者自己去構思、思考。但從作者的寫作意圖來看,前島最后是沒死的。因為他要保護自己的妻子裕美子。
讀完整本小說,雖然對惠子和惠美的殺人行為倍感震驚,但是卻也能理解她們的行為。為了保護心中想要的東西,必須要付出一切代價。只是這種行為也是不被社會道德、公德所允許的。只能用深深一嘆來表達心中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