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藝說,每天陪你學點藝術。
文|羊羊·主播|時蕙
朋友們好,現在播放的這一首曲子,大家應該都聽過吧?每次它的旋律一起啊,總會讓許多人屏住呼吸,認真聆聽起來。有人覺得,鋼琴版本的卡農,開始那幾個和弦擁有一種讓人鎮定的魔力,以至于讓每個聽到它的人,無論他們曾經聽過或者從未聽過,都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側耳欣賞,幸福的人覺得它浪漫溫柔,傷心的人也因為它得到了治愈。也許有人覺得它已經爛俗,但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它的旋律總是在閃閃發光。
這首曲子當年因為電影《凡夫俗子》而被人知曉,又因《我的野蠻女友》這部劇再次風靡。其它的影視作品里也頻頻出現它的蹤跡,可見它的經典。
今天,就讓我們聊一聊卡農吧。
首先,是這首廣為人知的曲子——《卡農》,它的全名叫做《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創作的D大調卡農和吉格舞曲》,它是古典作曲家帕海貝爾所作的曲子,目前比較流行的版本,有小提琴版、鋼琴版和吉他版。
關于卡農的傳說,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作者為了悼念死于鼠疫的妻子孩子,創作了這一組不朽的音樂;另外的版本是關于作者與村莊里一位既美麗又家世富有的女孩之間的一段凄美愛情故事,但其實啊,這些故事都是后人為其加之,帕海貝爾當初為何創作出這首曲子,它的起源故事究竟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那時,他因為一些活動譜寫曲子而出名,所以有人猜測,這首曲子是他在1694年為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的婚禮所作。
好了,說了這么多,都圍繞著《卡農》這首曲子,不過也是,如今大多數人提及它的時候,都會將它默認為這一首曲子。但接下去要講的卡農,是一種音樂譜寫方式哦。
卡農,這個詞的原意是指教規、宗教法規、規則或者經典,而字面上是指“輪唱”的意思,是復調音樂寫作技法之一,復調音樂就是多聲部音樂的一種。
卡農技法運用在復調音樂里,它的特點是:同一旋律以相同或者不同的音高在各聲部先后出現,后面聲部按一定的時距依次模仿前邊的聲部。比如《D大調卡農》,以小提琴的版本為例,一開始低音樂器奏出兩小節頑固八個低音,接下來三部的小提琴依次出現,低音樂器從頭到尾重復了二十八次同樣八個音。這種創作技法,使得音樂更具結構和張力,旋律既此起彼伏,又連綿不斷,十分有感染力。
關于卡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民間音樂形式,如輪唱曲、狩獵曲等。輪唱曲是一種小型聲樂曲,其形式為各聲部以相同間距進入的同度無終卡農,13世紀以后流行于英國。15世紀出現了完整的卡農曲,并為佛蘭德樂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后,卡農經常作為一種獨立的小型樂曲或大型樂曲中的一個段落而被運用。
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和奏鳴曲多用到這種技法,而著名作品里用到卡農技巧的曲子有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威爾第歌劇《命運之力》序曲。
好啦,今天分享的卡農就這么多啦,它不僅是那首動人的曲子,也是音樂里的一種寫作技法,在一首曲子里聽到同樣的旋律間隔兩拍或一小節、兩小節不等先后演奏、兩個人合唱或多人合唱時分聲部先后唱出同樣的樂曲、還有流行歌曲里的一些男女或組合對唱,都是用到了這種技法哦,在了解了這個技法之后,大家以后欣賞音樂的時候,可以仔細聽聽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