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昨夜和一群密友共度良宵后,攜著踉踉蹌蹌的醉鬼和小女準備搭乘出租車回家。小女不停的招手,示意往來不絕的出租車。一輛車停在跟前,我倆終于可以把醉鬼塞進出租車里了。
? ? 此時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巴郎從對面疾步過來,拉開車門很坦然地鉆了進去。司機也準備載客離開。
? ? 我很憤慨,問少年:懂不懂先來后到。問司機:我們先搭車的好不好!周圍看客發出了嘲笑聲。小女傷心哭了起來,醉鬼此時清醒了,對著我說:別說了,你嚇著她了。我妥協了,不再質問。女兒對著揚長而去的出租車大聲說:這是我先搭到的出租車,你不知道先來后到嗎?說完哭的更厲害了。
? ? ? 沒多久我們也坐上了出租車。女兒哭著不停的發問:是我們先搭上的出租車,他拼什么搶?我們應該把他抓進警察局。醉鬼拍著她安慰她說:我們這不已經坐上車了嗎?坐上了不就行了。
? ? 我卻一路無語。
? ? 平時我們給孩子講做事要講秩序,因為公平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可我們在面對不講秩序的人和事時,有時妥協退讓;有時情緒激動,發聲制止。而更多的時候我們選擇的是妥協退讓,因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亦或是阿Q的腹誹;更有時事后假想對方也有難處,忍的對!
? ? 面對這個哭的很傷心的孩子我卻無言。她講秩序后,她需要一個結果對她的講秩序行為的認定。亦或是公平的對待:我坐上車沒?可結果是:沒有坐上那輛車。因此當遭遇不公平對待后,她想不明白,她想通過警察解決問題,因為警察很厲害??晌覀兌贾?,警察也管不了無公德的人。
? ? 設想當長期遭遇不公平時她也會有三種選擇:我可以忍、我用道理感化那個不講秩序的人、我以后也可以不講秩序。而這三種選擇最直接也最容易的就是把臉皮練的厚一點。
? ? ? ? 我突然想到《馬褲先生》里的“我”,那個介紹者,那個見證者,那個受害者……我問學生,當你遇到這樣的人時你們怎么辦?學生說:換車廂、找警察、我也這么做惡心死他……當我有足夠的理由反駁這些方法時,換來的是學生的沉默。今天亦如此!
? 我想,面對這樣的情況一定要站出來,妥協退讓不是良方!好環境好秩序需要大家共同的建設與維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