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責任意味著什么:給你責任的人同時也給你了權利
1、有技巧的回應
在理財中,作者提到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是責任。
你并非要對所有的事件都要負責,但你總是一套對自己對事件的判斷和反應負責。責任這個單詞在英語中叫做responsibility,response(回應)ability(技巧),用英語來說就是有技巧的進行回應。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假設在一個晴朗的天氣里,有人撞上你停的好好的車,你用對此負責嗎?你不用對這個陌生人的行為負責,但你要對你自己的反應負責。
也許你想拿槍擊斃那個家伙,進行所謂的正當防衛(wèi),也許你會在一旁幸災樂禍,因為你當時一下子就想到了,保險公司會支付這筆損失,你的車因此可以重新噴漆,它反正早就需要噴漆了,在這種情況下,甚至完全可以坐收漁利。
所以會有一些事情對我們的健康、經濟、生活等造成損失,使我們困苦不堪,但并不是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使我們痛苦,而是我們對待事情的反應。
事情本身是客觀的,這個我們對待事件后果的判斷和反應,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對待事件后果的反應直接影響到該事件接下來的發(fā)展。一種是最終我們自己掌控將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一種是讓錯誤及其后果掌控將來的事態(tài)。
在作者分享成功經驗時,也會遇到年輕人直接指著鼻子罵他,說你講的東西對我根本沒用。一開始能存下一點錢,但當錢越來越多的時候,每個人都傾向于把這些存下來的錢一把花掉,比如去買輛好車,或者買一棟房子。年輕人在這個過程中相當于殺掉自己的鵝,又不想承擔過失。
大家會說,買房或者買車也是投資,這話沒錯,但是買完房子或者豪車之后,如果陷入財務困境,這就是你需要承擔的后果。可以說是某某專家推薦的,有增值空間;可以說是為了媳婦,不買房她不嫁給我;可以說是為了丈母娘,她逼我買的;可以說是為了孩子,學區(qū)房的教育資源。聽起來錯誤都是別人的,但別忘了花出去的是自己的錢,償還債務的人,也是自己而已(特別有同感,時間也是一樣)。
2、可控領域
讀到這里,作者建議思考過去10年的情況,以及未來10年的計劃,要成為怎樣的人。然后提到可控領域的概念。
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能直接控制和影響的事物,稱為可控領域;還有一種是雖然跟你有關但無法控制的事情,就屬于在你的個人范疇之內,但并不屬于你的可控領域。
比如說升值加薪,取決于老板的意愿,比如說投資理財,股市風云變化。但實際可以要求自我上進、可以進行相關知識學習,來拓寬個人范疇的可控范圍。
3、拓寬可控領域的方式
針對拓寬可控領域,作者提了4種方式:
1)盡快離開舒服區(qū)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取消高速過路站的收費服務人員外,一個30多的大姐說自己青春都在這上面,除了這個其他都干不了。這就是長期呆在舒適區(qū)。比如每天上班下班,做著同樣的工作,甚至幾年沒有更換過公司崗位(好像說的就是自己),這時候就已經進入舒適區(qū),要離開舒適區(qū)換個工作重新開始,無疑是相當痛苦的,這就跟旅行到一個新地方水土不服一樣。
但我們習慣在每次戰(zhàn)勝挑戰(zhàn)后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時,我們的可控領域會快速得以拓展。離開舒服區(qū)的辦法有很多,比如多看幾本書、多參加一些培訓,多學習一些技能,多接觸一些工作等。不給自己在舒適區(qū)停留的機會,就會有更廣的可控領域。
換句話,多折騰,但也不要步子太大扯到蛋。
2)不斷的解決問題
一個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它雖然處在我們的個人范疇之內,卻處于我們的可控領域之外。逃避問題不會使人生活富裕,想要擁有更多金錢的人,就應該為自己列一個長長的問題清單。
當然,我們應該去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我們碰到問題的常規(guī)做法,但作者覺得這可能不會有多少好轉。應該提一個問題”我如何創(chuàng)造一種情況,是這個問題不再出現(xiàn)“。
3)正確的提問方式
提問方式從“我能做到嗎”到“我如何做成這件事”。這是一種優(yōu)勢思維,如果是“我能做到嗎”,那就可能不會去做這件事。“我如何做成這件事情呢”,就排除了失敗的可能性,你會成功的,問題是如何成功。所以當你遇到事情的時候,多想想該如何做,而不是我要不要做。你做過的事情多了,自然可控范圍也就大了。
4)擴大個人范疇
比如一個領導他要統(tǒng)籌全局,所以他控制的范圍就要比下屬更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公司的高管,其實比大公司的中層,更有鍛煉價值。因為思考的格局不一樣。
有時候逃避責任對我們誘惑力非常大,對于財務,我們也要承擔責任并履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