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到公眾號來撩:原點媽媽
一
這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點擊量很高的視頻,是一個媽媽在檢查孩子的作業,題目是找出四個選項中和其他三個不同的一項,四個選項分別是:金魚、小雞、小鴨、小鵝。
家長認為應該選擇金魚,因為金魚是魚類,而其他三個是禽類。可孩子選出來的選項是小雞,家長不解,問為什么?孩子說:
因為只有小雞不會游泳啊。
視頻中家長很是生氣,可我卻看到了孩子答案中難能可貴的想象力。
他讓我知道,原來答案并非只有標準答案一個,看問題的維度也不只成年人眼中的一種。
其實每個孩子都曾經有過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可是不知道在什么時候,慢慢的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只知道一種標準答案的好學生。
我們成年人受到多年學校教育和固有思維的限制,只看到了按照動物種類來區分的僅有的選項,卻沒能看到按照動物能力來區分的另一種可能。
這是因為成年人知道的太多,遇到問題后給出的永遠只是最顯而易見的答案,卻忽略了那些有悖于我們既有認知的其他可能性。
今天,兩歲的兒子拿著一個尺子過來,和我說這是公交車,我并沒有在意,但是他不斷地給我介紹:右邊的長方形鏤空是車門,偏上的一排小長方形是窗戶。他越說我越覺得像,我以前是怎么也不會把這個尺子聯想成公交車的。
作為應試教育的產物,我的聯想能力和發散思維很是不足,我非常承認這一點。比如,在給兒子拼樂高玩具的時候,我盡了最大努力,最后只能把一堆樂高拼成一個整整齊齊的立方體,這已經是我最好的作品了,什么小車啦、小房子啦、大飛機啦,我真的是做不到。
因為我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我更加注意在日常教育的過程中,兒子不會因為我這個媽媽的視野有邊界而變得認知狹窄,看不到更廣闊的世界,也不希望兒子因為媽媽僵化的思維,自己的想象力被抹殺。
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1968年, 美國內華達州的一個媽媽把女兒所在的幼兒園告到了法庭,因為這個幼兒園的老師教會了女兒認識了“open”中的字母“O”。
中國的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老師教孩子知識,這不是理所應當的嗎?但是這位媽媽卻不這樣認為,因為她認為幼兒園剝奪了女兒的想象力。
因為在認識“O”之前,女兒可以把“O”想象成太陽、蘋果、足球、鳥蛋之類任何圓形的東西,然而在幼兒園老師教她認識字母“O”之后,女兒便喪失了這種聯想能力。這位母親要求幼兒園賠償她的女兒精神損失費 1000 美元,最終母親勝訴了。
一個圓圈,在成年人的眼里,可能有個標準答案,就是數字0或者字母O。但是在孩子眼中,可能有千百種的不同,就像在金魚、小雞、小鴨、小鵝中選出一個不同項時,可以是金魚,但也可以是小雞。
如果家長告訴孩子,答案只能是小雞時,那就是折斷了孩子想象的翅膀,他的視野永遠被限制在了固定的高度,而擁有翅膀的孩子則可以看得更高更遼闊。
在朋友圈中,常常能夠看到媽媽們曬自己孩子的美術作品:幾個孩子站在講臺前,舉著相似的畫作。
媽媽們似乎很滿意孩子的作品:你看,孩子這么小,但已經可以把樹畫得像這么回事了。
但這真的是好事嗎?能畫出大樹不能說孩子會畫畫,只能說孩子會按照一個被給定的形象進行模仿臨摹罷了。
孩子畫得越像,想象力就越缺失。因為大家都在努力爭取做到更接近標準答案,而標準答案是最不需要想象力的。
在美國有一個少年畫家,叫做Autumn de Forest,今年只有16歲,被華特迪士尼公司譽為“這一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她出生于一個藝術世家,從小就表現出了對美術的興趣與熱愛,她的父母決定嘗試一下,但在這個過程中從來沒有讓她臨摹大師作品,禁錮她的思想和想象力,而是讓她從生活和自然中尋找靈感,自由繪畫。在她的作品中,她將各種色彩運用自如,配色和諧,再加上她不斷練習,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2015年,Autumn獲得了“國際朱賽佩斯加卡繪畫與藝術貢獻獎“,并有幸在梵蒂岡給教皇展示自己的作品,15歲時她便累積銷售700萬美金的畫作。
也許你會說這樣的人是天才,可是,如果當年Autumn的想象力被父母扼殺,只讓她每日臨摹畫冊,那是否這個世界就少了一個少女畫家;而現在如果有更多的家長意識到想象力的重要性,那么將來這個世界上又會多出多少大師呢?
三
現如今,科技發展迅速,很多工作都在逐漸被機器或人工智能取代:高速公路和停車場可以使用簡單設備就可以實現無人收費;銀行自助業務的增加也減少了柜臺工作人員的配備;智能倉庫、無人售貨超市、無人酒店等也讓簡單重復性工作不再需要人工。
在這樣的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下,我們應該如何讓孩子們在未來仍然具備競爭力,是我們這代人作為父母需要思考的。
日本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說:
在過去,人類總是比自己發明的工具更聰明,但是,在未來三十年,工具將首次比人類更加聰明,事實上,現在已經在很多領域機器人比人類更聰明了。
但是,機器人在一點上永遠也無法超越人類,那里是想象力,人的大腦能力無限,我們的想象力也是無限的。
可以說,想象力是人類最后的防線,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是涉及想象力的部分,就不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比如翻譯,現在很多翻譯軟件的英文翻譯準確度已經很高了,但是,一個翻譯如果能夠理解句子中的隱喻、雙關、甚至言外之意,這樣的人就不會被替代。
哪怕全職主婦或全職主夫也是一樣,現在很多家務都可以通過機器實現,但是,想打造一個溫暖的家庭,讓生活更有情調,就需要有想象力才能夠做到。
四
想象力如此重要,但很多家長還是在破壞它。
在《養育的選擇》一本書中,作者心理學博士陳忻就提到了兩種破壞孩子想象力的做法。
1、在學習過程中,不允許孩子犯錯
我兒子在學習如廁的時候,也模仿大人訓練玩具如廁,比如他讓玩偶小兔子上廁所,那姥姥就領著小兔子去馬桶上廁所。后來兒子讓小汽車上廁所,姥姥就阻止他,說小汽車不能上廁所。
如果不允許孩子犯錯的話,那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就總是想著別出錯,發散思維和想象力肯定會受到影響。
2、學習內容過于抽象
0到2歲孩子是通過感知和動作來探索世界,所以不能用抽象的概念來教孩子。
比如你想讓孩子了解“冷”和“熱”的概念,那不能拿著卡片,指著上面的字,說這是“冷”、這是“熱”。反復多次,孩子也能認識,但他并不知道冷和熱到底是什么感受。但是如果給孩子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的話,讓孩子自己摸一摸、喝一口,然后問問孩子的感受,這樣不僅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還保護了孩子的想象力。
五
那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夠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呢?這里有幾條小建議。
1、走到戶外,激發想象力
一到秋天,幼兒園就會有用樹葉作畫的作業,這個作業讓很多家長都頭痛不已,因為家長們又要費盡心思幫孩子完成手工作業了。我們并不提倡孩子的手工作業讓家長代勞,因為我們要想想,為什么幼兒園會在布置這樣的手工作業,原因就是在大自然中,很多常見的事物都可以通過孩子的想象力,變身成為一個有趣的作品。同樣的樹葉,卻變成了不同的作品,中間的差別就是每個人不同的想象力。
所以,走到戶外,走進大自然,大自然是激發孩子想象力的好老師。
2、不要苛求孩子的語言是否符合成人世界的語言邏輯
小孩子經常會冒出一些令家長啼笑皆非的話,他們的話令人發笑,就是因為不符合我們成人世界的語言邏輯或常識。
我兒子就是這樣,掃地機器人去自動充電時,兒子會說“機器人睡覺去了”;月亮被云彩擋住的時候,他會和月亮擺手說“再見”。
這其實就是孩子最寶貴的想象力。機器人充電可不就像人睡覺一樣,一覺醒來又可以元氣滿滿的工作了;月亮躲在云彩后面,我們看不見她了,那不就應該和她說再見嗎?
3、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想象力在發揮作用
教育家洪蘭在2016年的TED演講中就提到,發展大腦最好的三種方法是運動、游戲和閱讀。
做游戲的好處有很多,在一個團體游戲互動中,會玩的孩子會擁有高情商,同時還可以學會如何與人合作及相處,更重要的是,游戲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比如過家家,就需要小伙伴們配合扮演各個角色,共同想象一個家庭的場景,同時,還要想象一些具體的行為。
而在多人一起玩游戲的時候,需要制定游戲規則,這也需要孩子們發揮想象力,才能夠制定出在此游戲中合理自洽的規則。
4、多閱讀可以突破現實生活的局限,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閱讀是不可缺少的,從繪本閱讀到文字閱讀 ,親子閱讀是我們提倡的方式。
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可以體驗閱讀的樂趣。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可以聯想畫與畫之間的情節關系;在文字閱讀過程中,更是能跳出現實世界的制約,通過自己的想象力,來構建文字中的世界。
思想和身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既然我們不能經常出門,那就讓孩子的精神在書海中暢游吧。
想象力是寶貴的,我們一不小心,就容易把它弄丟。
馬云在母校杭州師范大學舉辦110年校慶時的演講中就提到:
未來的30年,技術變革會驅動教育變革,并且會成為社會變革的關鍵。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競爭。
如果一味追求書本上的標準答案,那孩子就會被培養成書呆子,再怎么年年排第一,也無法彌補想象力上的缺失。
想象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天然隨孩子一同來到這個世上,卻非常容易被破壞掉,而它被破壞后很難重建。
愿家長們都能夠珍惜這個天分,保護這個能力。
歡迎到公眾號撩我:原點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