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又叫土木之變或土木之禍。
如果去掉堡字,還以為是建房子引來的禍變,其實土木堡之變指的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
先來講講土木堡!
別看現如今土木堡不過是一堆遺址了,在明朝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坐落于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御系統組成部分,用現在的話來說是軍事的橋頭堡。
再來講講為何皇帝會去親征?
明朝打仗厲害的應屬于明太祖和明太宗父子二人!明太祖驅逐韃虜,定鼎中原。明太宗(嘉靖帝時改為成祖)曾五次親征蒙古,并將首都設在北京意欲天子守國門(真實用途可不是哦)!
明朝歷代皇帝都慕太宗之雄風,朱祁鎮也不例外,親征時才22歲,自然是一位血氣方剛的青年,滿腔的雄心壯志,自然也躍躍欲試。
朱祁鎮覺得這正是自己一展拳腳的大好時機,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曾在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打敗漢王;二來為了證明自己,何況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
更重要的是他還有一位好先生——大太監王振。在朱祁鎮前期有三楊主政還有太皇太后張氏輔政,王振自然沒有出頭之日,但是作為皇帝從小的玩伴深受朱祁鎮厚愛,正統七年后王振逐漸大權獨攬,小皇帝自然也信得過自己的家奴。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竟然派出2500多人的貢使集團,為了多領賞物,又虛報為3000人。 本來這種事朝廷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花錢消災,能使邊境和平這也不是壞事。可是王振這人倒是正直,偏偏就是不肯多發,還輕易的將貢馬削價。本來蒙古人就缺衣少食,自然不答應,也先秉著你給我我就來搶的理念,發兵四路大舉攻明,并親率一支大軍進攻大同。蒙古騎兵自然是比漢人的步兵厲害,明朝邊將與之作戰均失利,向京師請兵救援。
好家伙,王振這次就玩得更大發了!他覺得用天子之威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于是奉勸朱祁鎮學習當年宋真宗澶淵之盟時的親征,必定能退敵萬里,青史留名,也不知道宋真宗留了啥好名,學他。朱祁鎮一個年輕的小伙子自然耐不住這樣的慫恿,于是不顧大臣的勸阻執意親征。
再來講講為何會被俘?
朱祁鎮帶著王振等100多名官員及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要命的是輜重這些配備不完全;更要命的是朱祁鎮讓外行人王振全權掌握軍政大權,內行人不得參預軍政事務;最最要命的是未到大同,軍中開始缺糧,民以食為天啊,不吃飯怎么打仗,不斷有人死亡,軍心不穩。最最最要命的是遇到了真正聰明的對手,也先是一位偽裝大師,他率軍佯裝退以誘明軍深入,朱祁鎮和王振自然洋洋得意。
其實軍中也不乏明智之士,兵部尚書鄺埜和戶部尚書王佐就是其中兩人,他們都勸勸回軍,后來王振也覺得撤回北京,只不過撤回去發生了更搞笑的事情。
王振計劃的路線是從紫荊關返回北京,因為這樣可以路過自己的家鄉蔚州,以便自己在家鄉父老面前耍耍威風露露臉。其實這樣無關緊要,誰不想衣錦還鄉,畢竟太監也是人嘛!偏偏軍隊不給力了,倉皇退兵外加軍中糧草不濟,軍紀混亂。王振一想這樣豈不是會踐踏自己家鄉的莊稼么,為了家鄉人著想,他果斷下令改走路線,其實朝令夕改這是行軍的大忌。
其實此時離紫荊關倒是沒多遠,群臣也是進諫改道可能會被瓦剌追上,可是王振此時已經是王八吃了秤砣,堅決迂回宣府回京。但是耽誤了行軍速度,瓦剌大軍真的追了上來,朱祁鎮派人掩護以便加緊撤退,明軍付出了上萬人的代價使他撤退到了離懷來城僅20里之地——土木堡!
此時如果再加緊撤退,后面的是到此就是全劇終。可是王振此時偏偏又來了小性子——不走了,不管怎么說就是不走,因為他這一趟搜刮了不少塞外的好東西,擔心跟不上他們逃跑的節奏。朱祁鎮自然聽先生的,做一個乖學生。
到了第二天,朱祁鎮想走了,但是老天就偏偏不讓他走了,瓦剌大軍包圍了土木堡。要命的是他們犯了馬謖當年犯的錯,駐扎的地方地勢高而無水源。人一天不吃飯倒是可以,兩天不喝水自然不行,不過王振倒是有點學問,沒有河水喝我們可以喝地下水嘛!他讓士兵就地挖井,可是挖了二丈(6m)多深,卻不見一滴水。士兵自然饑渴難耐,怨聲載道,罵不絕口,軍心進一步渙散了。
也先再一次展現出偽裝大師的手段,一邊派人去議和麻痹明軍,另一邊假裝撤退迷惑明軍。瓦剌軍撤退時將土木堡南面河水讓出,卻暗地埋伏,只等全殲明軍。作為甕中之鱉的明軍,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這些事情也來不及分辨了,王振命大軍移營就水。得令的明軍自然一哄而散奔向河邊,其實是奔向死亡,瓦剌伏兵四起,明軍潰敗,王振也死于亂軍之中,真是死得其所,慢哉慢哉!
朱祁鎮這時倒是冷靜了許多,他深感突圍無望,索性跳下馬來,面向南方,盤膝而坐,等待就縛。據《明英宗實錄》記載,朱祁鎮被抓后,由于衣甲與他人不同引起注意,并報告了也先的弟弟賽刊王。賽刊王詢問明英宗時,明英宗反問道:“你是誰?是也先,還是伯顏帖木兒,或者是賽刊王。”賽刊王感到明英宗說話的口氣很大,立即報告也先,也先立即去請安磕頭行君臣禮,獻上各種野味美食。
其實這只不過是溢美之詞,真正不殺朱祁鎮的原因是因為也先想奇貨可居罷了。
再來講講皇帝被俘,為何明朝沒和北宋一樣亂掉?
其實在朱祁鎮親征的時候,還做了一手準備立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注意不是監國)。
其實明朝上下聽到皇帝被俘的時,朝野震驚,很多人動了南逃的想法,提出遷都南京,如果這樣的話明朝可能變成第二個北宋。但是這時站出來一個人,他就是于謙,是粉身碎骨渾不怕的于謙,不是抽煙喝酒燙頭的于謙,他極力反對南遷,指責南遷是亡國之論,他還支持朱祁鈺清算王振舊黨,得到了大臣的擁戴。
在于謙等人的擁立之下,明朝另立新君朱祁鈺以安民心,也讓瓦剌不能打著皇帝的名義招搖撞騙。
斷了別人的財路,自然讓別氣急敗壞。也先帶著朱祁鎮率大軍南下攻打北京,朱祁鈺倒是識人讓于謙全權負責守戰之事。
正統年間打贏北京保衛戰主要是臣民一心,不像后世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一樣民心向背。不僅于謙親自上陣,民眾更是積極配合,在先前損失20萬人的情況下北京保衛戰的成績是顯著的——
十月初二,副總兵高禮、毛福壽迎敵于章儀門的土城之北,敗瓦剌先鋒官,首戰告捷,軍心大振。派右通政王復到土城拜謁英宗。十月十三日,也先進攻德勝門。石亨,范廣等將領在民間的土房內埋伏,二人大敗敵軍。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戰死。也先轉而攻打西直門,又大敗十四日,戰于章儀門,居民投石相助,再次大勝!此時,圍攻居庸關的瓦剌軍與守軍大戰七天七夜,還是大敗!也先在十五日夜,拔營而走,明軍以炮火追擊,殺敵萬人,也先向回良鄉逃去。十七日出紫荊關,明軍直追,敗敵于固安、霸州,擒阿歸等18人。
也正是如此,明朝沒成為第二個北宋。
后來他們都怎么樣了?
成為太上皇朱祁鎮在瓦剌被俘近一年,瓦剌由于得不到好處還得養著這尊佛,于是就放他回去。可是此時當上皇帝的弟弟朱祁鈺極其不希望哥哥回來,但是卻沒辦法。
迎回來后的太上皇被囚禁在南宮過了七年囚徒的日子,甚至吃穿不足,靠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托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朱祁鈺這種做法也太讓人震驚,后來還廢掉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惜好景不長朱見濟病死,朱祁鈺也生病。
不受待見卻想當大官的幾個人——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密謀擁立太上皇復位,這就是奪門之變。
重新登基的朱祁鎮以謀逆罪處死于謙、王文,籍沒其家,而且于謙所推薦的文武官員都被波及。又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在西苑,死后葬于西山,惡謚為戾。
雖然朱祁鎮報復了當年擁立朱祁鈺登基的一干人等,但是皇位失而復得也使得勤政處事,他最大的貢獻其實是廢除自明太祖開始的宮妃殉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