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讀一本書,并輸出分享,的確有些難,但是自己承諾了的,鐵定是要堅持了的。
所以這段時間都是看些寫作方面的書,想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文章例話》就是講怎樣寫作文的書。
在《文心》中,葉老和夏老將寫作方式融入故事中,這本《文章例話》選入了27篇文章,這些作者我們大多都很熟悉,他們的文章曾出現(xiàn)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如魯迅、茅盾、巴金、朱自清、老舍、沈從文等。涉及到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報告文學各種文章體裁,逐篇分析,從寫作的立意、到寫作的方法與肌理,引導著讀者進行感悟和體會。
寫文章不是吃飽了飯沒事做,寫來是為了消遣的,因為他有所感想,想要表達,便借助于寫作。
不要把寫文章看的很難,他只是我們對生活的感悟,因為想要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所以便寫出了文章,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以前上學時學習過,這次又重新讀了一遍,父親的背影是常常看見的,現(xiàn)在寫的卻是使作者非常感動的一個背影。因為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愛,父親愛兒子的深情,所以寫出了這篇文章。
這段時間偉星排長寫電子書,因為他最近讀了思維模型這類書,他想把他所讀到的內(nèi)容梳理分享出來,所以他整理了框架,就去做了這件事情,讀完之后感覺很棒,一個好的文章,就有他不得不寫的原因。
寫文章在抒發(fā)情感時,我們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生活的眼睛。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共描寫了兩次背影,第一次用了細致描寫,“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把他肥胖的身子往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留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在讀到這段描寫中,我們可以想到這個畫面,為了給兒子去買橘子爬上月臺,顯出努力的樣子,容易和作者引起共鳴。
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順著這大道走去,走到盡頭,再轉(zhuǎn)入林子里的小徑,往煙霧濃密處走去,頭頂是交枝的榆蔭,透漏著漠楞楞的曙色……”“頃刻間這周遭彌漫了清晨富麗的暖柔。頃刻間你的心懷也分潤了白天誕生的光榮”……這個情景繼續(xù)帶入了作者的感受,仿佛我們也置身于康橋,感受到了這如畫一般的景色,也能體會出作者對康橋的感情。
蘇雪林的《收獲》,寫了她在法國參加了一個采摘葡萄的事情,整篇文章并未提及自己“快樂呀快樂”這些詞匯,卻散發(fā)著清新愉快,滿滿的收獲。
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很多文學體裁,葉老都選出文章,一一進行分析,這些文章針對于中學生學習作文而作,但對于我們同樣適用,認真跟著葉老去理解學習,重讀我們上學時本應學習的經(jīng)典。
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就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