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孩子的距離到底如何把握,才能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即使已經看了許多育兒理論,可每當面對孩子的時候,“老習慣” “老毛病” 又重新出現?
我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飯,總是忍不住拿起勺子來喂他。
我看到孩子和其他小孩爭搶玩具,總是忍不住出面制止。
我看到孩子踮起腳去拿東西,總是忍不住上前一步幫他拿下來。
我看到孩子在外面亂跑亂碰,總是忍不住對他嚴厲警告。
..........
你和我一樣嗎?每天都在上演 “全能父母”。
我們總是期望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權威,父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我們總是期望孩子要遵守父母和社會給他制定的規矩。
也許,是因為我們能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感受到被需要的快感,感受到掌控和指引的成就感。
我們卻很難意識到,在和孩子的關系中,我們其實大多是為了自我滿足。
而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他們真正需要什么。
(1)換位理解
為了去真正感受孩子的想法,我們先試試以他的角度來回應我們日常的管教:
如果你四歲,
你父母每天都對你說:“多吃蔬菜,多吃肉,你才能長高啊。來,張嘴吃下去。”
你的感受或許是:“我喜歡吃什么就吃什么,你們天天不停的念叨,弄得我都沒了食欲。”
你父母常說:“你還太小,我來幫你拿。” “過來,我把你的帽子帶好。” “你別弄了,我來。”
你的感受或許是:“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做很多事情。為什么總是你們說了算?”
你父母每天都問你:“今天在幼兒園,你都吃什么了?吃飽了嗎?你玩兒什么了?你和誰一起玩兒的?”
你的感受或許是:“每天都問一樣的問題,真是懶得回答。”
當你和其他孩子玩兒的正開心,你父母時不時大聲喊叫:“停下!你們不可以這樣。” “別這么玩兒,太危險!” “到時間了,快跟我回家。”
你的感受或許是:“嚇我一跳,為什么限制這么多?真掃興,我還想繼續玩兒呢。我知道什么危險什么不危險,別總對我大吼大叫。”
你的父母拿你和其他孩子比較:“你看某某,都長這么高了,是因為他比你吃得多吃得好,你不好好吃飯。” “你看他,比你乖多了,你怎么這么鬧騰。”
你的感受或許是:“你們不要總拿我跟別人比,真討厭,我比他好多了。”
你能從里面感受到什么?
父母無時無刻的管教,幫助,叮囑,讓孩子常常會產生抵觸心態,讓孩子不知所措,讓孩子對自己總是產生懷疑。
另一個例子:
有一個媽媽,她對孩子嚴加管教,在她眼皮子底下孩子不能做不能說的事情很多。她的孩子看上去小心翼翼,乖巧謹慎,做什么事之前都要先和媽媽匯報一下。
但是,有幾次,我看到當他的媽媽不在邊上時,他卻表現出另外一種性格,肆無忌憚的調皮,像是在發泄憋了很久的能量。沒有媽媽的提醒,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無法意識到玩兒和搞破壞的界限。好像他從未在自己的錯誤中成長過,總是得依賴媽媽的提醒,但是一旦沒有提醒,他只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從而肆無忌憚。
很多育兒專家都說過:只有自由和獨立,才能讓孩子真正走向自控。
我們平時到底該如何鼓勵孩子自立呢?
(2)鼓勵自立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的作者給了幾個很有效果的小技巧:
1.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給孩子提供機會來練習 “做決定”,讓孩子感受到尊重。
例如:父母問孩子:“你想現在回家,還是五分鐘后回家?” “你想現在看電視,還是吃完飯再看?”
2. 尊重孩子的努力。
當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會集中精力去自己解決問題。
例如:看到孩子在試圖打開一個瓶子,不是說:“給我,讓我來打開。” 而是:“是不太容易打開,如果一會兒還打不開,你可以想想看有沒有其他方法,或者我們可以一起解決。”
3. 不問太多問題。
孩子想說的時候自然會說。
例如:孩子放學回家,父母不要試圖問清楚一天都發生了什么,或者發現當孩子回家時心情不好,父母千萬不能急切的詢問原因。而是:“你回來了!”
等待孩子自己張口。
4. 別急著告訴答案。
當孩子提問時,應該引導他們自己尋求答案。
例如:孩子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可以先反問回去:“這個問題挺有趣,你是怎么想的?” “我們可以一起在書上找找答案。”
5. 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讓孩子知道,除了爸媽,還有其他人或者組織可以幫他們解決問題。
例如:孩子問:“媽媽,我的鞋開膠了,你能給我買雙新的嗎?”, 父母可以說:“如果粘上還可以繼續穿,你可以先拿給修鞋店,讓他們先幫幫忙。”
6. 別毀掉孩子的希望。
保護好孩子的希望,夢想以及為了夢想做出的一切努力。盡管有些愿望在父母看來不切實際,但我們也要控制自己不要做評判或者打擊他的積極性,讓孩子自己體會努力實現愿望的過程。
7. 不要當孩子的面議論他們。
當孩子聽到父母和其他人當面議論自己的時候,除了尷尬和不舒服,會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在把他們當成一個附屬品,隨意貼上標簽。
比如:“這孩子有些害羞。” “他以前脾氣比現在大多了。”
8. 尊重孩子的 “害怕” 和 “沒準備好”。
當孩子害怕騎自行車,害怕游泳,害怕小狗,這些只能說明他們還沒有準備好去嘗試和接受。父母這時候切忌不要妄下評論:“你膽子真小。”,更不能強迫和催促孩子,而是說:“沒關系,等你準備好了,你會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