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文責自負。? ?文/有殷天乙湯孫師虎父
? ? 如前文所敘,春秋時期以魯國周邊包括齊、宋、衛、鄭、陳等眾多大、中型邦國為例,基本上都采取了《周禮》所述六官來設置各自六卿,盡管由于各種歷史因素,具體表現的形態有所出入。甚至同一個邦國,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于各自六卿排序的解釋也有所不同。同一時期可比較的六卿排序舉例如下表:
? ? 當然具體情況又可能有許多變數,譬如大國如晉國,最初其“卿序”與“軍行”仍為兩獨立體系,譬如叔虞封唐之時也曾獲得“職官五正”,一說以為也即《禮記曲禮》所謂“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或者實際上就是《周禮》六官不含冢宰的情況。不過由于春秋時期晉國在爭霸戰爭中崛起,不斷行成諸卿之外擁有“軍行”的軍功集團,因此后來就逐漸變成以各軍將、佐序列作為諸卿序列,而原有諸卿則淪為隸屬于軍行的普通大夫,譬如伐齊“平陰之戰”后魯答謝晉軍將佐:
??? ……公享晉六卿于蒲圃,賜之三命之服。軍尉、司馬、司空、輿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左傳.襄公十九年)
??? 可見此時晉六卿就是指三軍將、佐,而不包括司馬、司空等官吏,待遇上也有很大差別。
??? 晉國歷史上由于軍事負擔以及平衡軍功將領利益的動機,多次按照“軍行”設置六名以上的卿,其“軍行”數量歷史變化情況整理如下表:
? ? 如表所示,盡管曲沃系晉國的軍制在春秋時期頻繁變動,但是就統計年限來看,采用三軍六卿制的時間仍然占最大比例,達到51%左右;而與之比較接近的四軍八卿制占據大約10%的時間;如果把統計范圍限制在從晉文公作三軍起(前633)到春秋時期結束(前468),則以上兩項合計比例更高達到79%左右。可見即便是需要面對比較復雜外部競爭環境的晉國,在絕大多數時期也是穩定在三軍六卿制或者近似模式的。
? ? 不過值得反復說明的是,以上分析中晉國所謂“六卿”事實上并非《周官》所謂六卿,而是純粹指“軍行”而言,也即“六正”。而真正的六卿除去司徒也即晉國之歷任“行政”擁有首席軍行以外,其他諸如司馬、司空、司寇等皆無軍行,這是從春秋初期就非常明確的現象,這里舉幾個例子:
??? ……以一命命郤缺為卿,復與之冀,亦未有軍行……(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 可見郤缺雖然以一名成為下卿,但是并非五軍將、佐,所以說“未有軍行”。
??? ……趙穿追之,不及……乃以其屬出。宣子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秦以勝歸,我何以報?”……(左傳.文公十二年)
??? 這里是說秦晉“河曲之戰”期間(前614),趙氏側室、公婿趙穿雖然不是三軍將、佐之一,但仍然擔任卿。再譬如:
??? ……冬,晉趙穿帥師侵崇……(春秋.宣公元年)
??? 此為“趙盾弒君”前一年(前608),趙穿急于與秦打成和約而主動即出擊,由于其擁有卿位所以《春秋》也直接記載了其名。不過當時他也不算是三軍將、佐之一。
??? 此后直到春秋中后期,叔向與晏嬰議論晉、齊兩國公室衰落的時候也提到:
??? ……叔向曰:“然。雖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左傳.昭公三年)
??? 可見晉國當時仍然有真正的諸卿存在,但是諸如司馬、司空、司寇等都不是三軍將、佐,也即“無軍行”,說明晉國通常所謂“六卿”就是“六正”,固然其也擁有卿的身份,但是原有《周官》所規定的六卿已經在晉國失勢,而以六名將、佐代之。
? ? 綜上,我們所總結的中原各個諸侯,有的大型邦國諸如晉國,即便擁有多卿(軍行+職官五正),但仍按照習慣僅將三軍之將、佐稱為執政六卿;更多情況下諸如魯、衛、鄭、陳等即便只有兩軍,也仍然堅持近似于《周官》所規定的六卿制度,看來這個數字“六”確乎具備某種特殊的含義,使得不同邦國、不同政體的環境下得到了普遍的堅持。那么這背后的邏輯到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