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講過大象和騎象人的比喻。大象就像我們的情感,騎象人就像我們的理智。 通常我們所說的改變,是騎象人指揮大象,去它想要去的地方。但是,很多時候,大象也會勸說騎象人,讓他相信,改變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 也就是說,我們的情感會誘導我們的理智,讓我們停留在心理舒適區,無法做出改變。 那么,也沒用辦法克服這種阻力,讓騎象人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大象順利邁開步伐,走向騎象人想要去的地方呢? 這節課,就教大家一個能夠推動改變的方法。
這就是改變的第二個原則:小步子理論。
奇跡提問:邁開第一步。簡單地說,“小步子理論”就在改變的路上邁出小小的第一步,獲得小小的成功。讓每一次成功,成為下一次改變的基礎。
小成功能讓大象體會到改變的好處,也會塑造一種希望感,讓大象想象改變是可能的,并促使大象不斷邁開步伐。 可問題是,成功總在行動后,我們要現有行動,才能獲得好的結果。
怎么才能讓大象邁開第一步呢?下面介紹一種方法,叫“奇跡提問”。
什么是“奇跡”提問呢?現在用一個故事來說明。 陳老師的一位來訪者,已經大四了,他需要在最后一學期修完四門課才能畢業,否則的話,就回被退學。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候,他卻每天窩在寢室打網游,幾乎不出門。 他是村里第一個考上名牌大生的,村里人訓誡自己孩子好好讀書的時候,都會以他為榜樣。 他家里并不富裕,他很清楚自己順利畢業參加工作對這個家庭的意義。可是,就是因為這種壓力,讓他提不起精神好好看書備考了。 談到馬上要到的考試時,他說他已經想明白了,畢不畢業無所謂,畢不了業大不了去干體力活,有口飯吃就行。 在他這么說的時候,當然不是真的無所謂,而是大象畏懼壓力,邁不開步子,逐漸對改變失去了信心。 陳老師問他:“假如奇跡出現了,你真的順利畢業了,會發生什么呢?” 他搖搖頭,說不去想那些沒意義的事。 他不去想可能的改變,這也是大象保護自己的方式,是放在自己失望。 可陳老師堅持說:“沒關系,只是想想嘛。” 他慢慢開始想了,說可能會去家鄉的省會城市找個工作,如果找不到,就會高中母校當老師,畢竟高中解題的技巧還在。 說到這里,他的臉上開始放光,也許是回想起了在高中當學霸的時光。 陳老師繼續問他:“好啊,現在來想一想,如果你順利畢業了,你真的做到了,回顧這個過程,你邁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他想了想說:“那至少是讓自己的作息時間正常起來,要按時到食堂吃飯吧。” 陳老師說:“好,那你能做的嗎?”
“奇跡提問”是心理治療里經常會用到的一個提問方式。它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有著精巧的設計。 在改變的過程中,你往前看和往回看,所看到的東西經常會不一樣。 往前看,你會看到困難;往回看,你會看到方法和路徑。 當你假設,好的結果已經發生了,再往回看的時候,你其實已經饒開了大象的防御機制。 大象不會再思考這件事是怎么不可能,它的困難在哪里,而只會思考這個過程是怎么發生的。這時候,你會更清楚,大象的第一步該怎么走。
在這個咨詢里,陳老師和他沒有討論怎么去學習,怎么通過考試,這些任務都會嚇壞大象,讓大象不敢邁出步伐。 他們所討論的,僅僅是按時去食堂吃飯。這是來訪者能輕松做到的事,也是有信心做到的事。 所以,“奇跡提問”帶來了改變的第一小步。這樣的改變雖然微小,但對來訪者是非常有幫助的。
陳老師給來訪者做了心理免疫X光片,知道了他之所以每天窩在寢室,不去教室、圖書館,是怕碰見熟人,怕別人問起,他會不知道怎么辦。(自己現在的狀態不好,更沒用什么成績可言,這和之前他在高中時當學霸的時候反差太大了,那時的自己,總是通過領先的成績讓自己信心滿滿,已經習慣了因為學習成績優秀別人投給自己的慕和崇拜的目光,周圍人的期待,讓自己考試重點大學的結果給予了證實。,但進入大學后,情況發生了變化。在一個大家都曾經是學霸的環境里,取得突出的成績不再是輕而易舉的事,自己曾經習慣領先的事情不再給自己帶來榮耀,帶來的只是壓力。而且,有些同學的家境又比自己好很多,自己和他們哪方面比都不占優勢。而且,自己又找不到能給自己帶來優越感的突破口。于是,在這個環境里,自己感覺成了一個真正的弱者,甚至是一個失敗者。這個反差太大了,自己的心靈還無法接受。痛苦、郁悶、茫然,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中。這時,“幸好”還有手機,還能上網,還有游戲。這是我可以掌控的,而且,網絡世界有那么多新奇的東西,游戲又是那么好玩,它不斷讓我晉級,不斷給我獎勵,玩起來就停不下來。慢慢地,自己深陷那個屬于自己的網絡世界。但在現實中,我還要面對那些關心我的人,沒有現實成就的生活,怎么向他們描述。干脆,就回避不見吧。繼續在熟悉的、能夠掌控的、刺激快樂的網絡世界沉溺吧。) 每天按時去食堂吃飯,就是針對他免疫系統的小小一步。 他真的去做了。最開始小心翼翼的,生怕別人看到。 第二天打飯的時候,他還真的遇到了一個同學,那個同學很熱心,問起他的情況。他猶豫了一下,就說了。 也許是處于好意,那個同學跟他說:“我現在在考GRE,也很孤獨,我很需要一個人提醒我早起。這樣,我們相互提醒,一起約吃早飯。怎么樣?” 他答應了。后來,他們就開始一起上自習,他的狀態也慢慢好了起來。
所以,有時候,改變就是這樣,它像是多米諾骨牌。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夠推動改變的那塊骨牌。這塊骨牌也許就是一個小小的改變,找到 并推倒它,改變就會發生。 用“奇跡提問”的方法,找到第一個小小的改變,并讓他實現,這種策略就叫“小步子原理”。 請記住,改變的時候,千萬不要和你心中的大象正面對抗,你要想辦法,繞過大象的防御機制。“奇跡提問”以及“小步子原理”就是你繞過大象,走上改變之旅的開始。 小步子原理:專注當下 說到這里,也許你會想,這個故事的結局太完美了吧。 這個來訪者如果在食堂沒有遇到那個同學呢?萬一那個同學不是好心地約他一起上自習,而是嘲笑他了呢? 那他邁出的一小步不就是沒用了嗎? 陳老師說,這是一個好問題。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其實沒有真正理解“小步子原理”的含義。
?“小步子原理”不是一個關于如何最終獲得成功的策略,而是一個關于讓自己有所行動的策略。 它的重點不是結果,而是此時此地的行動。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的主張:努力控制你能夠控制的事情,并接受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如果你需要有最終成功的承諾,才能去做一件事,那你已經陷入了讓自己無法行動和改變的思維模式。 而“小步子原理”的核心,是讓你專注也當下你能做的事情,至于這個事情能不能帶給你想要的結果,這不是你能控制的。因此,你也不需要去關注。 這時,你一定會問:萬一那個男同學遇到同學的嘲笑,該怎么辦呢?完全不關注,這太不現實了吧。 要知道,人在剛剛開始改變的時候,是最脆弱的,他的行為模式還沒有鞏固,很容易因為受到小小的打擊而放棄。 陳老師說,他也想過這個問題。 如果真的發生了,陳老師就建議:把關注點放在這個嘲笑是不是真的像他想象的那樣可怕。 正如上節課講的,如果發現這個嘲笑并不是那么可怕,這也是一種新的經驗,也能幫助他進一步行動。(而且,他終究要面對別人的評價的問題,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和個人的自我構建有關。當我們能接納各種意見和評價,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穩穩地站在,其實是一個人更高的追求。)
?成功案例:匿名戒酒者協會 上面,通過一個故事,向你介紹了“小步子原理”。下面再來看看“小步子原理”取得大成功的案例:匿名戒酒者協會。 這個機構的創始人叫比爾.威爾遜,他自己原理是一個酒鬼,戒酒成功后,他創辦了這個組織。 雖然他已經去世七十多年了,但這個協會仍然在正常運轉和發展,每年有二百一十萬人到這里尋求幫助。有多達一千萬人在這里成功戒酒。 他們做對了什么? 戒酒者協會有個著名的十二步法。它的第一步,就是承認在對付酒精上,我們已經無能為力了。 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承認失控,這樣,你就不用把注意力放在你控制不了的事情上了。然而,它用“小步子原理”,讓人們把注意力放在能控制的事情上。 它要求會員設立的是“一次一天”的目標。 也就是說,不用去想你戒不了酒、一輩子不去碰酒的承諾,你只要承諾能做到二十四小時不要喝酒就行了。二十四小時之后呢?那又是新的一天了。 匿名戒酒者協會是這么解釋“一次一天”四字箴言的:在大部分例子中,我們沒法預測事件的轉向。不管現實準備的多么充分,結果還是可能猝不及防。我們為未來設定的任務過于巨大,留給自己的只有精疲力竭、不堪重負和心煩意亂。 所以,不要去想未來巨大的任務,而專注你當下走到一小步,并把它走好。因為只有這樣,大象有力但笨重的大腿才能緩緩抬起。
陳老師很愛講的一個故事是: 從前,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下山化緣,回到山腳下時,天已經黑了。 小和尚看著前方,擔心的問老和尚:“師傅,天這么黑,路這么遠,山上還有懸崖峭壁,各種野獸,我們只有這一盞小小的燈籠,怎么才能回家呀。” 老和尚看看他,平靜地說出三個字:“看腳下。” 改變的過程就是這樣。我們心里有目的地,可是,在行動上,卻只能看清腳下。也許,有一天回過頭,你會發現,走著走著,自己已經走了很遠了,離目標也越來越近了。
總結:這節課講了邁出第一步的方法——“奇跡提問”和“小步子原理”。 陳老師希望告訴你:不要妄想去控制你無法控制的未來,而把注意力放在你可以把我的當下,從腳下可行的一小步開始自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