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景蘭,字淮西、懷西。1898年生于唐河縣祁儀鎮,馮友蘭的弟弟。
幼時在家鄉私塾受啟蒙教育。
1913年入河南開封省立第二中學學習。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8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入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學習礦山地質。
1921年畢業;同年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礦床學、巖石學和地文學,1923年獲碩士學位,并于當年回國。
1923年至1927年間,任河南中州大學地質學教授并擔任系主任。
1927年,到河北昌平黑山寨分水嶺調查金礦地質。這是我國最早進行的現代礦床地質工作之一。同年,還調查了廣九鐵路沿線地質,這是中國人自己首次在兩廣境內進行的現代地質調查工作。
1929,還調查了粵漢線廣州至韶關段沿線地質礦產,對粵北的地形、地層、構造和礦產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并充分注意到區內第三紀紅色沙礫巖層廣泛分布。紅色沙礫巖層在粵北仁化縣城西南約9公里處的丹霞山地區發育最完全,因而命名為“丹霞層”。丹霞層厚300——500米,經過長期的水蝕、風蝕、風化和重力等強烈的外力作用,形成堡壘狀的山嶺和千姿百態的峰嶺、怪石、石橋、石洞等地形,馮景蘭最早對這種獨特的典型地貌進行了調查、研究,故將這種在紅色巖系基礎上發育而成的地貌稱為“丹霞地形”或“丹霞地貌”。這個命名至今為中外學者所沿用。
更有趣的是,仁化縣還有個“陽元石”,大自然就是這么神奇!
1929年—1933年,馮景蘭任北洋大學教授,同時接受清華大學聘請,在該校兼職授課。講授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和普通地質學等門課程。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北大、清華等校轉移昆明,稱西南聯合大學。馮景蘭在地學系教。1943年—1945年,馮景蘭兼云南大學工學院院長及采礦系主任。
1951年6月,馮景蘭被任命為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參與新中國地質工作的全面規劃。1954年,被聘為黃河規劃委員會地質組組長。
我在焦作武陟參觀嘉應觀時,看到了馮景蘭的資料,他也參與了人民勝利渠的修建。
1976年9月29日上午8時,因心臟病猝發,與世長辭。
馮景蘭從1923年學成回國至1976年辭世,獻身祖國的地質事業53年,為我國的地質事業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具體包括兩廣地質、丹霞地形、川康滇銅礦、豫西礦產、鐵(公)路路線地質、金礦地質等,還有黃河及黑龍江流域地質地貌、新構造運動及工程地質等方面所進行的大量實際工作和礦床學教科書的編著,以及成礦理論方面的貢獻。是我國著名的地質教育家、礦床學家、地貌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