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曾在深夜里面驚醒,望向窗外,回首自己的過往,然后想到當下的境遇,一聲嘆息,再聯想到自己正接近、或已經超過了35歲的年紀,不禁想到,難道這輩子就這樣了?為什么自己活成了這個樣子?曾經的豪情壯志呢?曾經的青春與夢想呢?
或許你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面對人生的境遇和當下的時代,覺得人生諸多不幸、萬事諸多無奈,經常會幻想換種活法,可是又總是長嘆:我又能怎么辦呢?畢竟年齡擺在這里了。
或許我們都會在一個瞬間,感到崩潰;
或許我們會在內心里面說,“我能有多驕傲呢,不堪一擊好不好”?
你是否因為35歲的年齡而受到歧視和不公的待遇?
是否因為35歲的年齡倍感焦慮?
是否因為35歲的年齡成為眾口鑠金?
。。。。。。
近期在微信圈內最火的恐怕就是青山資本的一個報告了。
本來是做一個2022年的消費者報告,竟然因為在調研行業的過程中,發現35歲危機極其高頻,大部分的行業現在都有這個現象,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拿來讀讀。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追根溯源:這個觀念到底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是這個年齡?
俗語說,不知道不可怕,“人云亦云”才可怕。
一、為什么是35歲? -- 緣起
當我們被這種觀念不斷傷害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一探究竟呢?
我一直就很想知道,這個所謂的35歲是從什么開始的。
實際上,將“35歲”作為一個用人的界限,是中國長期形成的“招聘文化”的一個縮影。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大興用人年輕化之風,當時就將基層年輕干部的劃分界定在35歲以下。從那以后,人們普遍接受了用35歲來衡量人才年輕與否的思維定勢。
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的壽命不斷延長、對職業生涯的結構規劃已經有了調整和改變,但不少用人單位仍沿襲了以往的慣例,依然會下意識地將用人的年齡要求和35歲掛鉤。
很明顯,這是特定時代下的產物。
從傳統文化中找。孔子說,“三十而立”,這是什么意思呢?大部分人的觀點都是錯誤的,認為三十歲就是代表成家立業,這里面的“立”其實指的是立志向!要在三十歲的時候,逐步確立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志向。
再從生物學上來說,35歲,恰恰是人發展最重要的節點之一。因為這個節點,是持續精進的時候。
那么,這么重要的一個節點,后來怎么就變成危機了呢?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今天的知識更迭速度太快了,特別是互聯網的誕生。
二、不再人云亦云,認清這個偏見!
我們在面對一個深受刺激的社會現狀:
外賣行業,從勞動密集型,正在大踏步走向知識密集型。
川大哲學碩士,985畢業生,半年找不到工作,因年齡超35歲,應聘道士也超齡,無奈去送外賣。
而這,并非孤例。
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感覺是什么?
也許很多人之前毫無感覺,現在你可以感受到了,視頻中的川大碩士也曾提及,“你不知道哪里做錯了”。。。
歷史的車輪,讓人感覺到的,是極大的無力感。
后疫情時代,影響正在顯現。
多了一些未知,少了一些掌控;
多了很多的不確定,少了一些確定性;
多了焦慮和壓力,少了一些從容。
而這當中,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一個關卡,就是35歲陷阱。
然而,掉入35歲的陷阱的只是你自己,不是他人。
特別是35歲之后,又面臨著36歲,所謂的本命年,有一些說法是本命年的運氣一般都不太好,會導致事業等遭遇一些阻礙。
你看看,本來在35--36歲這樣的黃金年齡,恰恰就應該是鼓足干勁加油干的時候,很多人卻選擇了風水。
今年的“風水”、“逛寺廟”更是形成了一道奇觀。
我們的社會現在面臨著一些危機,這種危機讓人無所適從、靈魂無處安放。
去醫院,什么退燒快,什么解決問題快就選擇什么?所以打點滴、吃特效藥成為流行;
找工作,只賺快錢,什么來錢快就做什么;
每個人都很急。。。生怕錯過了什么。。。
法治?道德?原則?統統都滾到一邊去。
整個社會感覺即將會進入精神荒漠期,如同三體中的黑暗森林。
三、尚需整個社會的合力!
主流媒體終于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了。又或許,他們早就知道。
經濟日報在3月底的時候,發表了一片文章:35歲本該是職業發展黃金期,消除職場年齡歧視很有必要;
全國已有豫、貴、津、鄂、贛、桂、川、云10省份面向應屆碩、博部分崗位公務員報考年齡放寬至40周歲以下;
我相信,接下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官媒會加入到這種探討之中,引導大家正確的對待35歲想象。
于我們自身而言,更需盡早認清這個真相。
在沒有改變之前,正視它的存在,與自己和解,把握自己可以控制的變量,而不是人云亦云、精神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