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組】韶華 拆書作業01

R原文片段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為取決于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只有真正接受了“我昨日的選擇決定了今日的我”的觀念,才可能說“我有權另做選擇”。 思維意識會決定行為和態度,如果有意識仔細檢查,我們會發現這些都會在我們的人格地圖上體現出來,比如我們的語言,就是我們積極處事的真實寫照。 看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每個人都有格外關注的問題,比如健康、子女、事業、工作、國債或核戰爭等等,這些都可以歸入**“關注圈”**,以區別自己沒有興趣或不愿理會的事物。 關于圈內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則超出個人能力范圍,前者可以被圈成一個較小的“影響圈”。觀察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于哪個圈,就可以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

I拆書家講解

每一個人都可以主動的使用自我意識,在任何刺激和回應之間,直接擁有更多選擇權利,成長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這就是積極主動。就是你要自己為自己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負責任,在“任何刺激和回應之間擁有選擇的權利”,這就是“你的選擇決定了你成為什么樣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習得性無助”,當小狗在電流刺激下,只能哀鳴的時候,他們認為自己是沒有選擇權的。比如一些小伙伴在面對學習任務的時候,會說:最近太忙了,我沒有時間呢!甚至給不惜給自己打上一個“懶癌患者”的標簽。從而推脫成長的機會。我們發現我們在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的時候,可以幻想出未來創造了條件的場面,我們會十分興奮,同時當我們回頭看到當下現實的時候,會聽到一些聲音,比如我不能…/我不得不…/可是…/要是…就好了。

而其實人性的本質是主動的,在遇到壓力和刺激的時候,其實,我們擁有重新選擇的機會,讓我們有責任,有能力去適應當下的環境,甚至能去主動創造有利于我們的環境。怎么做呢?三個步驟:

覺察。當我們感覺“我不行”、“我做不到”或者“要是我……就好了”的時候,第一步就是覺察。回顧這句話“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我們有充分的選擇權,那么我們的這種第一感覺,是否是唯一的選擇權呢?

切換。當我們覺察到自己有負面的,無力的消極想法或者語言以后,第二步是我們需要問自己,我怎樣能夠用正面的語言去表述這個問題。如:“要是我有更多時間就好了”改成“我打算在我有限的時間內,做XXX,達到XX標準”。

澄清。當自己想要做某事,卻無法實現的時候,切換思維模式以后就需要澄清一個問題——我剛在關注的事物,哪些自己通過努力可以掌控,可以改變?這些改變在我的努力之下可以達到什么程度呢?

完成這三個步驟以后,去執行自己的行動計劃吧,長此以往,變成一個積極主動的人。

A拆為己用

A1(聯系過往經驗)

首先自己要盯著自己的目標是什么,在遇到障礙的時候不會被障礙影響到自己看到目標的能力。

A2

以后要用自己的信念守住自己的目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