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聽起來很奇怪:“我分析問題,不就是為了得到我想得到的答案嗎?你怎么說了相反的話?”
實際上并不對,因為“你大腦想得到的答案”和“真正的答案”,一般是兩回事。
很多時候,我們相信某個答案,更多是因為“這個答案讓我們的心理很舒服”,而不是因為“它是真的”。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很不錯的熱文《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作為一個曾經的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我當然對里面的好多觀點感覺到很舒服。
比如:
“既然來創業公司工作,就得ALL IN,平時和周末沒區別,上班和下班沒區別”。
“嗯,說得對!”我想所有創業公司的創始人,都巴不得讓員工相信這句話,這當然讓我們很舒服。
也就是說,這一定是“我們大腦想要的答案”——它讓我們很舒服,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把責任推給了別人。
但這是“真正的答案”嗎?
當然不是,實際上,員工有沒有“ALL IN”的感覺,更多是CEO的職責。
記得有段時間,因為忙于制作課程內容,沒有怎么打理團隊整體,員工的確投入感一般。
這個時候我是不是應該在會議室大喊一聲告訴大家:“你們要ALL IN,不ALL IN不要來創業公司?”
當然不是。相反,這是我自己作為CEO的失職,正是因為我沒有協助大家明確任務目標、塑造清晰的使命和愿景、簡化并優化工作流程,才讓大家的工作變得“不那么吸引人”。
而我真正需要做的是后面這些工作,做好了這些工作,所有人自然投入感提高,而不是依靠“喊大家去ALL IN”。
這才是對我真正有利的“真實答案”,但很明顯,我的大腦跟所有人的大腦一樣,都會排斥這個答案,因為它讓我們不舒服。
作為老板,我們想轉發“創業公司員工必備的8個素質”;
作為年輕人,我們想轉發“劉超事件”,以證明年長的人不一定有能力;
作為年長的人,我們也想轉發“年輕人不靠譜的新聞”,以證明自己資歷更厲害;
作為營銷人,我們想轉發“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就是品牌”;
作為HR,又想轉發“人才才是企業的生命之源”……
但選擇盲目相信讓人舒服的答案,會讓我們錯失獲得啟發的機會。
因為“大腦想要舒服”,而“真相”往往不舒服,我們才經常錯誤分析原因,喪失啟發機會,從而難以產生真正的洞察。
總之,我們總是會遇到很多戳中內心的解釋(比如“創業公司員工就要ALL IN”)。
這些舒緩內心的解釋,本身都無所謂。但是到了真正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就不能如此相信“自己想要的那個答案”,而更應該去想:“什么才是真正的原因?”
輕松給自己一個答案,是最大的懶惰。
如果想獲得洞察并分析本質原因,先要去克制自己輕松得到答案的沖動,克制自己讓大腦舒服的沖動,去層層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