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為什么會由于一場本該莊嚴肅穆的死生之事點燃起一陣騷動,朋友圈里開始充斥各種抑郁癥的“權威”,“心路”甚至于雞湯,坦白說,每每看到琳瑯滿目的江湖療法,我的內心不只是拒絕,更多的是悲哀,因為真正抑郁的人多半在自救的路上跋山涉水,而另一半娛樂的群眾已然興致勃勃地以窺視一種新事物一樣研究它,其初衷卻純屬獵奇心理。
? ? ? 您可能懷疑我似乎跑題了,的確,我想說的并非抑郁癥和抑郁本身,我想說讀書,自私一點,只是我的讀。而它似乎多多少少又同我十年履歷的抑郁癥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我實在不愿把讀書認作是“自救”的一種手段,這就像是讀書進仕一樣是在貶低讀書本身。它或許在潛移默化中在同我那抑郁相互克制,對,就是那個陰陽相合一樣的調節。讀,讓我愛上在這個世間唯一可以眷戀且不厭倦不棄的東西——美。這個字太寬泛了,但是它又是那么難覓,誠然,每個人的生命都自有其所眷戀愛慕并為之死心塌地的事物,其之于伊,就是美的事物。然而,總有心有不甘心有戚戚的人,還在拼命尋尋覓覓一種真正讓自己眷戀的美物,我亦此中之一。這又不得不提那該死的不該成為噱頭的抑郁癥了,我在前文提過,以十年為期,向前推,彼時我還是個十二歲的少年,甚至連少年或許都不是,這種事情怎能有個涇渭分明的時間界定呢,因家庭與身體健康故,自以為覺察到了一些人世間的謊言和虛無無意義,自我開解不得,無奈環境中亦無他人知曉懂得,遂不自意,嘗自棄。我是向來對人世之情無所信仰的,包括親情,愛情友情,并非這些所謂的情不美,但它絕不是我使我活的痛快的緣由和契機。更不要說有一種生命的幾十年光陰完成形式居然是一種道德定式式的。我的父母,我的朋友,亦不乏這樣來過,生命中的每一次大事是因為“應該”,女孩兒應該在三十歲之前嫁人,應該生孩子,你應該孝敬父母,注意是“應該”而不是你因為愛所以自發去愛父母,這種應該,給了執行者一種無形的規約和道德綁架,當執行者不自知的時候,他會有兩種表象,一種是“理所當然”,不對生命做過分的追問,一種偶爾又些“意難平”然而也是轉瞬即逝的小情緒,掀不起生活的大風大浪。更無所謂更改生命的軌跡。選擇“應該”的事物的人們,活的和和美美安安穩穩,而懷疑論者開始一條似苦行僧一樣的征途,在自苦與自救中踽踽獨行。自苦是已然的事,而自救唯有讀書罷。
? ? ? ? 眷戀紅樓,不敢想若無此著世界是何等樣子,細思極恐。當然,張愛玲說人生三恨,我不愛吃魚,不在意它刺多或寡,亦無鐘情海棠,香與不香自然無傷,然,紅樓未完,卻是實實在在有些刺痛痛的失意與落寞。此中心心念念,也實在自己都窺不透為何以及何種滋味。不過,半部紅樓,大概也足夠支撐起一個人的一輩子吧。之于剩下的半部或多少,我想最好不要去yy,就只空白著它的空白,空白本身就成全了它的悲劇美。林黛玉的一生是實踐美的一生,她根本不用去尋覓,她本身就是。而讀她,亦是尋覓美了。
? ? ? 讀書時的秋夜不再是凄凄,讀書的秋夜,漏雨之聲都是美的。因為有人已然發掘過其中意義,所以無妨學其一二,自然體會其中真意。讀書的冬天開始不那么冷了,最怕過到一年之尾,別的孩子都熱熱鬧鬧地穿新衣放花炮,因年的熱鬧和壓歲錢的期盼兒使自己的日子洋洋灑灑滿心歡喜,而自己卻是郁郁寡歡患得患失,燃不起一絲興趣反而有種憂時憂事之感,想著一年到頭了,是否沖破了這個頭會有什么不一樣或者人世變遷?然而等到年的味道慢慢褪盡時春天如期兒至,才知日子不過是這樣一場一場一輪一輪一季一季得循環重復。明天還跟昨天一樣,這樣受盡了失望和落寞的小小的心臟便格外覺得冬天的冷,似有一種不亞于“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刺痛。這種時候,讀書開始變成一種取暖的方式,那是一個安安靜靜的火爐,無論爐芯里燒的如何轟轟烈烈,在外的人,只看得那沉默的軀體和感知源源不斷不急不緩的溫度。不至于燒灼亦不會再寒冷。等到來年的如期而至的春天,踏過一千遍的原野,總是因為別人的感知而有了每每不一樣的新模樣。這樣,可以足夠支撐去往夏天的日子了。讀的多些時,便可不事事物物皆學他人,那十二的美中開始有了你自己琢磨體悟到的第十三種十四種了。所謂書中道德書中百態,自然已不會斤斤計較,取你所同也不必責你所不齒。棄卷從來不是不是一種脾氣,是太為讀書而讀書的小氣,又有了那種“應該”的痕跡了。
? ? ? ? 我未曾讀過太多書,而有限的那些個實實在在給予了太多恩澤。于無形無意之中給予我所尋尋覓覓的,如賜甘澧于沙漠迷途之人。我飲,便生,剩下的那半瓢,大概可以支持著慢慢走完這沙漠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