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忙碌了一年,是時候檢點錢袋子的時候了。“人是英雄錢是膽”,無錢總覺得底氣不足,矮人三分,而世人看待你的眼光也與這錢之多寡、位之高低有關,得勢,則“富在深山有遠親”,失勢,則“窮居鬧市無人問”,這似乎是自古以來的社會人情。
古代詩文里,直指世態炎涼的,最著名的應該就是《戰國策》里蘇秦的經歷了,這一故事后為司馬遷《史記》所采用。蘇秦最初游說秦國時沒有成功,回到老家,面目黧黑,十分落魄,回來后,妻子埋頭織布不理他,嫂子也不做飯他吃,蘇秦大受刺激,于是發奮讀書。夜深困倦了,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流出血來,然后繼續苦讀。這就是著名的“錐刺骨”的故事。后來,蘇秦功成名就,封六國相印,途經家鄉時,全家出動,父母打掃好街道,嫂子跪在地上,蘇秦就問:嫂子你為何前倨而后恭啊?嫂子答道:因為你富貴而且錢多啊(也很直率)!蘇秦聞聽后嘆道:人生在世,勢位富貴,怎么能忽略呢?
這恐怕是流傳到現在的最早記載人情冷暖的故事了,可惜本人讀《史記》、《戰國策》較晚,及發現這一經典故事時,早已經被孔夫子的“身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的名句所洗腦,一直甘居清貧,所以也清貧至今了。
言歸正傳。我國古代詩歌中,有講 “錢”的嗎?答案是肯定的。量雖不多,但作為詩歌中的異類,它貼近生活,非常有趣,今擷取幾篇,以饗諸君。
1
幽州馬客吟歌辭 ?(北朝樂府民歌)
快馬常苦瘦,勦兒常苦貧。
黃禾起羸馬,有錢始作人。
簡析:
這是一首北朝民歌。“幽州馬客”指的是北方以獵牧為生的騎手,“勦兒”,意思是勞苦之人。詩歌大意為:跑得快的馬總是瘦弱,勞苦的人總是清貧。瘦弱的馬吃些谷草就能夠長肥,清貧的人需要金錢才能夠體面做人。詩歌以馬起興,引出對自己凄涼人生的感嘆,寫出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辛酸。
2
吾富有錢時 (唐 ?王梵志)
吾富有錢時,婦兒看我好。
吾若脫衣裳,與吾疊袍襖。
吾出經求去,送吾即上道。
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面笑。
繞吾白鴿旋,恰似鸚鵡鳥。
邂逅暫時貧,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貧時,七富還相報。
圖財不顧人,且看來時道。
簡析:
王梵志(?—約670年),詩僧,原名梵天,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人,唐代初期白話詩人。其詩語言淺近,是唐初頗有影響的詩人。因作品不容于正統,大部分已佚,敦煌殘卷存其部分詩篇。
這首詩講了兩層意思:富貴之時,妻子兒女對 “我”很好,時時圍著“我”轉;當“我”貧窮之時,就給 ”我“臉色看了。詩里的“邂逅”指不期而至,“貌哨”指臉色難看。作者最后憤激地說:即使在最窮的時候也會有極富的機會,你們只貪圖錢財卻不顧及人的情義,就等著將來的報應吧!給那些勢利者們敲了警鐘。
這首詩用貧富時家人兩種反應,生動地描寫了世情的冷暖,其變化之快、之大,正如杜甫《貧交行》所寫:“翻手如云覆手雨”,家人如此,其他人更不待說了,真讓人唏噓。
3
題長安壁主人 (唐 ? 張謂)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
簡析:
張謂(?—約778),字正言,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天寶年間進士,大歷時為潭州刺史,后官至禮部侍郎。
這首詩并不難懂。開首兩句直接描寫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結交朋友全靠金錢,黃金不多則交情不深,后兩句指出:這種建立在金錢上的交情并沒有真實感情,就算在金錢驅使下答應了你的請求,可是內心卻沒有真情實意,只是冷淡的路人之心而已,人走則茶涼,錢去則情無。
詩人為何將詩題在長安壁上,已經不得而知,也許是因為錢少不受主人待見,因而對屋主人諷刺或是警告吧!但是,這樣的主人不惟在當時,就是在之前和以后的任何時候,都是普遍存在。“登天難,人情難;春冰薄,人情薄”,歷來如此。
怎么看待這世情呢?《戰國策》里講了一個故事: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曾經被逐出齊國,后來又恢復了相位返回齊國,對于排擠他的人非常怨恨,并打算將這些人殺掉。有食客譚拾子對孟嘗君說:“事物有必然的結果,道理有必然的規律。人總會死,這就是事物的必然結果,而富貴時人們親近你,貧窮時人們遠離你,這是道理的必然規律。正如市場上,早晨人多,傍晚人少,不是人們早晨愛市場,晚上就討厭市場,是因為早晨時市場上有人們需要的東西,晚上市場上沒有東西了,人們才離開那里。所以,請你不要怨恨那些齊國的大夫們。”孟嘗君聽從了建議,劃掉了他本子上的五百個人的名單。
講這個故事是說:世態炎涼、人情變換是人人憎惡的,可也是人之常情。從某一方面,也會激勵著暫時落后的人更加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天生就富貴者總是少數,能終身富貴者更是少有,將這世情看破,不埋怨,不報怨,以坦然之心對待世人的眼光,“達,氣不改,窮,志不改”,或者如王勃所說的,“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默默地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就是我們今天讀這些詩文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