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了一部電影《奮斗的喬伊》,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拖把女王”喬伊·曼加諾的真實經歷改編。
電影中的喬伊是一位年輕的單親媽媽,要養育一個兒子和女兒,還有自己的奶奶和媽媽,住在她家里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家人,還有她的父親和前夫也住在她家的地下室,真是一個龐大的家庭。
喬伊每天的生活就是一邊工作一邊照顧一家老小,當她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時,等待她的并不是熱氣騰騰的飯菜,而是一堆的家務瑣事。
比如她的媽媽凱莉每天不做任何事,只泡在肥皂劇里,還喜歡在洗臉池里洗梳子,導致水管被堵漏水,凱莉自己的房間地板被水管里漏出來的水浸濕。累了一天的喬伊來不及脫下工作服,就跪在地板上,撬開木地板,開始修理被爆掉的水管。
生活里的困難從來都是接踵而來。
但喬伊沒有被無情的生活打敗,因為她找到了成功的方法:正視困難,從困難中學習。
為了能快速高效的把地板拖干凈,就是一天什么也不做,只擦地板也未必做到,而且還有用手擰干抹布,想想都覺得很臟,于是她想:能不能有一種更好的工具讓自己快速高效的拖地,又不會弄臟自己的手?
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喬伊馬上開始構思畫圖,做模型,不斷調整修正設計圖,最終,她終于成功設計出一款可以旋轉的塑料拖把,高效快速也不會弄臟手,經過喬伊的不懈努力,這個神器的“拖把”在美國大賣,喬伊也成為了美國夢的現實版人物。
但拖把女王只有一個,不是每個帶著娃的媽媽都會像拖把女王那樣敢于直面困難,還從困難中激發創新的。
從小到大,我們常被教育:失敗乃成功之母。但真的當我們面臨失敗的時候,很多人不見得如道理中說的那樣,珍視這份孕育成功的機會,從中反思需要改進的問題,恰恰相反,很多人反而會不接受自己的失敗,選擇避開失敗。
在《黑匣子思維》這本書里,提到一種說法,叫“認知失調”,就是說當我們的信仰受到挑戰時,內心會感受到不安。所以,我們會對證據作出修改,粉飾認知,或者干脆忽視證據。
遺憾的是,這種認知失調是人類根深蒂固的一種本性,當我們越是篤定自己的判斷,就越容易對質疑這些判斷的證據進行認知上的修正,而且修正認知的過程無窮無盡。
按照自己的信仰以及價值觀不斷修正錯誤的認知,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持續閉路循環,也就是錯誤和有缺陷的信息被人為曲解,忽視,最后造成失敗之后依然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但無論是成功人士、還是優秀的企業組織,之所以會成功,不是因為他們不會遇到錯誤和有缺陷的信息,而是他們會開路循環,把錯誤的反饋信息進行妥善處理,以保持不斷的進步。
貝克漢姆是全球家喻戶曉的英國足球運動員。他最擅長的就是任意球和傳球。在貝克漢姆6歲的時候,他就開始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練習顛球,練習了6個月之后,他才可以顛球50次,再過了6個月,他可以顛球到100次,到9歲的時候,他竟然可以顛球2003次。而在這個看似只有足球天才才能達到的記錄,只是在3年里,無數次的練習,失敗,再練習,在失敗的循環中學習來的。
其實這也是一種典型的《黑匣子思維》,就是在失敗之后,總結教訓,從教訓中學習的決心。
《黑匣子思維》其實也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樹立了這種思維,就會把困難視為學習的機會,樂于與他人合作,也會積極對待失敗和錯誤。
而與成長型思維相對立的思維是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會讓人認為,自己無法戰勝困難,隨時擔心失敗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如果自己失敗了或發生了錯誤,也會害怕自己受到他人的譴責。
那么對于個體來說,如何才能讓自己樹立成長型思維,積極面對失敗,并從失敗中學習,帶動進步呢?
1,改變對錯誤的認知。
不要把錯誤看成一件羞恥的事情,而是把它當成一種鞭策和教育。當錯誤已經發生時,不急于粉飾錯誤,逃避錯誤,推卸自己的責任,而是要有勇氣和智慧的看清錯誤的本來面目,在自己以及他人的失敗經驗中吸取教訓,讓自己獲得更大的進步。
2,學習批判性看問題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被稱為“證實性偏見”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當你在主觀上支持某種觀點的時候,你會傾向于尋找那些能夠支持你的觀點的信息,而那些可能推翻你的觀點的信息往往會被忽視掉。
古代有個故事就是說的這種現象。說: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痪煤螅瑏G斧子的人在上山的時候發現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所以,學習批判性看待問題或者失敗,不僅要搜集信息“證實”你的觀點,更要從“證偽”的角度看待你的觀點,既要從正面證明,也要從觀點的反面提出質疑,這樣的得出的結論才更加可靠可信。
3,應用邊際收益方法解決問題
把一個宏大的目標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然后對每個目標加以改進,再把這些改進的地方結合起來,進一步優化,就更容易成功。
4,主動與失敗建立聯系
尤其在年輕時期的求學階段,不是一味的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知識,還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知識,這時就學生不是為了考高分而學習,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學習,即使遇到困境與失敗,也是靈感的催化劑以及促進進步的良機。
除了個體自身的努力,社會各行各業要消除對失敗的譴責氛圍,當社會整體傾向于對失敗的譴責時,最終的效果并不是正面效果,反而是負面效果。對于個體而言,當人們喜歡譴責失敗時,個體因為害怕擔責任而拒絕承認錯誤,或是推卸自己的責任。只有社會整體正確看待錯誤,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遇,才會讓人們更加主動的公開錯誤,并在錯誤中學習,共同進步。
其實,失敗和成功就像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形影不離,沒有人敢說自己從來沒有經歷過錯誤或者失敗,但如果一遇到錯誤或失敗,就逃避錯誤,或輕易放棄,那么進步也無從談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