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羅欽順,字允升,號整庵,著名哲學家,明代“氣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弘治六年進士科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后辭官,隱居鄉里專心研究理學。在明中期,羅欽順是可以和王陽明分庭抗禮的大學者,時稱“江右大儒”。以上資料來自百度,因羅欽順與王陽明在明中期時的學術地位上是各有所善長的領域的,所以這里看到王陽明先生在答羅整菴少宰書這一章時,里面的語氣和用詞與前些章節答弟子不同。如“承教”、“幸甚幸甚!何以得聞斯言乎?”、“其肯遂以孝教我”、“感激當何如哉”等。
“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孔子以為憂”
這句先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里: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鬃诱J為人們不去培養品德,不研討學問,聽到了應當做的事卻不能馬上去做,有錯誤卻不能改正,這些都他所擔憂的。圣人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而世之學者稍能傳習訓詁,即皆自以為知學,不復有所謂講學之求,可悲矣!夫道必體而后見,非已見道而后加體道之功也。道必學而后明,非外講學而復有所謂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講學者有二,有講之以身心者,有講之以口耳者。講之以口耳者,揣摸測度,求之影響者也。講之以身心,行著習察,實有諸己者也。知此,則知孔門之學矣?!?/blockquote>先生告訴我們道必須自己體悟,然后才能找到,并非已經發現了,然后才去體悟。道,必須先學習然后才能明白,并不是在講學之外,還有所謂的明道的功夫。世上講學的人分為兩類,有的用全身心去講學,有的卻用嘴巴耳朵去講學,用嘴巴耳朵講學者,就揣摸測度,尋求著學問的影子和回音。用全身心去講學者,所言所行,都是從自己的心中體驗到的。明乎此,就懂得儒家的學問了。
先生的這番開導,讓我想起了現在的學術界,被包裝的“名師”隨處可見,而真正的“明師”卻少之又少,很多有話語權的這些名師,對于道的追求早已偏離,而恰恰是他們掌握了話語權,他們用嘴巴和耳朵講學,未能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