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媽媽教育孩子“如果別人沒有開口讓你幫忙,最好不要主動獻上你的熱心快腸”。我很喜歡這個觀點,雖然熱情跟冷漠相比顯然更有溫度,但是有時候溫度不得當,就會把人燙傷。
有一次下雨天,我和小朋友在馬路邊行走,雨剛剛停,地面上有很多一灘一灘的積水,我收了雨傘,她走在前面,馬路上的行人很少,于是小朋友開始興奮的踩水。她穿著涼鞋,卻并不介意積水打濕了腳,一個水坑又一個水坑的跳過去,這個樂子讓她興奮異常。
可是很快,就有一個聲音打破了她的興奮,一個路邊看守停車位的奶奶尖聲阻止了小朋友,大聲說你還踩水呀!小朋友扭頭看了一眼奶奶,沒吭聲,奶奶繼續尖著嗓子說:你把身上都弄臟啦!你的衣服弄臟了你媽還得給你洗衣服呀!你自己洗不洗衣服!地上的水多臟呀!……奶奶開啟的是語音循環模式,小朋友看了我一眼,訕訕地跑遠了。
我追上她,然后我們轉了一個彎,拐進另一條小路上的時候,小朋友終于忍不住問我說:她為什么要管我呢?我又不要她給我洗衣服!我又沒有把水弄到她身上!
我很好笑地附和說:是呀!她為什么要管你呢?
小朋友一臉不高興地強調說:隨便管別人是不對的。
我說:嗯,有時候對別人是一種打擾。
有一次,小朋友上培訓班,我坐在門口等她,門口有一個陌生的小朋友路過,突然停住沖我叫了一聲“豆豆媽媽”,我愣了愣,笑著問她說:你認識我嗎?你怎么知道我是豆豆媽媽?小朋友說:“我看見豆豆在里面跳舞。”我左右看了看,旁邊有好幾個媽媽,然后我說:那你怎么知道我是豆豆媽媽呢?你是不是見我放學接過她?小朋友嘻嘻笑著不回答,她的爺爺奶奶說:“她眼睛賊著呢,特別能認事。”我問小朋友的奶奶說:“她是某某學校讀學前班吧?”奶奶大概耳朵不太靈,答非所問地說:她在某某學跳舞,我們過來看看的。我說“哦”,然后問那個機靈的小朋友說:你們是學前班的同學吧?
這時候,坐在我旁邊的奶奶開口了,她先是拿手碰了我一下,然后說:“她奶奶剛才說了,她們是同學,你還問!”
我看了旁邊的奶奶一眼,沒有說話,小朋友的爺爺說:“這里的舞蹈班不行啊,孩子都穿這么簡單的裙子,我們那里穿得整整齊齊的,一看就正規多了。”
我笑了一下說:是吧,我們剛來跳舞,就跳一個暑假,反正是就近,沒有比較太多。
旁邊的奶奶說:這里跳舞教得也很好啊。
小朋友奶奶接著說:還是我們那邊正規一些,這里都穿的裙子,我們那邊不穿這種簡單的裙子的。
坐我旁邊的奶奶不樂意了,說:跳舞不穿裙子穿什么呢?不都是這么教的嘛!有什么正規不正規的?
小朋友的爺爺奶奶都沒有搭話,帶著小朋友離開了。
我旁邊的奶奶也因此開啟了自說自話的模式,嘴里開始接著剛才的話題繼續發表意見,念念叨叨說了很多。我坐在她旁邊,看她全程面朝著我,似乎想得到我的附和,跟她一起辯證我們這家舞蹈班其實很正規。可我并不想討論這個話題,舞蹈班正不正規我覺得無所謂,反正是一個暑期的學習,讓孩子有小伙伴在一起做點事情就好,我沒想培養一個舞蹈家。
于是我把耳機繼續塞進耳朵里看綜藝節目,沒有摻合。
還有一次,我和小朋友一起去公園,在滑滑梯旁邊,她新結識了一個小伙伴,兩個小朋友玩得特別高興,對方是個小男生,年齡更小,有些調皮,喜歡追著玩,兩個小伙伴一前一后你追我趕玩得起勁。小男生的奶奶拎著布包跟著后面寸步不離,之后我家的小朋友跑過來跟我說,她的水槍沒水了。我說,沒水那就別玩了,這里旁邊沒有公廁,裝水不方便。男生的奶奶接過話頭說:我來幫你裝水吧。
我說不用了,就讓她自己解決吧。
奶奶很熱情,拿了水槍很快就消失不見了,不知道上哪去接水了,過了一會,兩個小朋友拿著接好水的水槍繼續玩打仗。
所有的小朋友都喜歡爭搶玩具,所以很快兩個小朋友就為水槍的歸屬爭論起來了,我的小朋友拿著水槍跑到我身邊告狀說:媽媽!他要搶我的水槍!
我說:哦,我知道了。
然后兩個小朋友就跑玩了。
男生的奶奶跟著后面追著說:不要搶姐姐的玩具啊!不要搶啊!那是姐姐的玩具啊!
接下來,奶奶全程都在強調三個字“不要搶”。
一個小時之后,時間不早,我提議說去吃晚飯,讓小朋友跟弟弟再見。本來玩在一起的小男生看見姐姐要走,徑自跟著我們就往公園外面走,奶奶馬上跟上來說:姐姐要回家了,我們下次再玩。
但是小男生不肯,于是他跟著我們,奶奶跟著她,四個人一起走在公園大門。路過一個公廁的時候,奶奶又問:要不要給你的水槍裝水啊?
我還沒來得及阻止,小朋友就點頭說好,奶奶拎著水槍就去洗手池了。
一直到出了公園門口,我和小朋友坐上車,奶奶才牽著小男生說:姐姐要走啦!跟姐姐再見吧!約姐姐明天還在一起玩好不好?
像這樣沒有下文的約伴,每天都會發生,但是對于小朋友們來說,今天在這個地方找樂子,明天在那個地方結識小伙伴,總沒有固定的場所,所以約伴難免就會失約。
在回家路上,我問小朋友,奶奶幫你水槍裝水,你為什么不跟她說不用,我可以自己裝呢?
小朋友想了想說:這種事情我好像是可以自己做的。
我說:那你下次就自己去裝水好了。
生活里,我們總是會遇到很多很多的熱心人,他們往往并不討厭,甚至還帶著些仗義直言的坦然,但是,我們卻未必能夠喜歡上他們。他們不加思索的幫忙有時候反而成了我們不好意思擺脫的負擔,就像大人之于孩子,大人想一手包辦,孩子卻獨立成長。
我在離職的時候,有前同事形容我工作里有一種事不關己的高冷。我笑笑,沒有回應。
在職場內外,團隊合作都是生存的基礎技能,但是,在合作之余,沒有人應該越殂代皰,把所有的事情一手包辦。作為領導,我承認我是一個特別不擅長伸手幫助別人的人,我信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我們可以談方法談技巧,唯獨不可以代勞。很多人說:我是新人,我什么都不會,你得教教我。那么,請你在學習的時候帶著耳朵帶著紙筆,而不是僅僅帶著一顆求助的心。
我犯了錯誤,總會有人替我承擔責任,是許多人百用不爽的后路。但是,我覺得有些熱情,如果用錯了方向,只會看似溫柔,其實殘酷的阻斷了其他人的成長。
對于孩子,在他沒有求助之前,不要過于幫忙。對于成人,在他覺得為難之際,我覺得“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古話更有道理,一個四肢健全的人,你分享給他思想,他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否則,你幫得越多,他只會越懶。
???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