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認為人的發展不能受到束縛,一個人想做什么就應該給予他/她足夠的資源使其實現。于是乎,我對于一切所謂的"xx制度"、“xx規定”非常不屑,認為都是非常無聊的。因為在初中的歷史書上我學到盧梭的一句話,叫做“人生而自由”,一想這是偉人說的,自己就感到底氣十足。
后來又一天,我居然發現“人生而自由”這句話的后面還有句子——“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這瞬間讓我震驚了。。。原來以前自己的看法只是自己的孤陋,自己的自以為是而已。這意味著自己10多年的觀點可能要變化了,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情,當然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意味著自己有了進步的機會。
于是我便結合自己的經歷得出了自己的觀點——人沒有絕對的自由,所謂的自由都被限定在制度里,但卻無不在追求自由的路上。
人很聰明,喜歡在大腦里給自己描繪各種美好的事物,一旦發現在現實中被限制,便憤憤地說自己郁郁不得志,說想要擁有自由。這樣好像既能表達不滿的情感,又能表現自己追求自由的高尚情操,果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也許他考慮的只是自己的行為被限制了,卻沒考慮到為什么被限制。這里,首先我要表達的就是制度的利與弊。
例1:大一是我初入學生組織,遇到的就是各種開會。在開會時可以注意到一個現象:坐后排的人基本都在玩手機。這讓主席和部長們確實是頭疼,因為大家都是學生,真正打罵起來也沒意思,于是也就只能口頭說“大家不要玩手機”。剛開始5分鐘還有效,再后來就可想而知了。
例2:還是玩手機的問題,在課堂上很是常見,特別是一些被認為“沒有什么用”的課上。有一次上毛概課,老師實在受不了了,就發話說“被抓到玩手機的人不準參加期末考試,直接重修!”。嗯,可以想見效果有多好。不得不說,實在是高啊!
例3:在學生宿舍,衛生始終是一個大問題,剛開始大家約定好每個人該做什么工作就應該及時去做。后來就發現總是有人因為其他原因做不到,這時大家礙于情面也就不便指出,有些了就暗地里幫著做了,可是時間久了誰愿意?大家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謂的“自覺”根本就不管用了。
例4:在我們帶小孩的時候,總會要求小孩子不能碰熱水、不能碰插座、不能。。。因為我們想的是:這是為了孩子好。但換個角度,難度不是為了讓自己輕松點嗎?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在:1)一個集體里,沒有制度之前每個人都是“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但這種事情卻可能是會影響到其他人——你上課玩手機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人;你不打掃衛生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人。大家都想做想做的事,那到底該如何處理其產生的影響?到底該以誰做的事為標準?也許到目前為止,最好的辦法就是一起制定一個制度,誰違反規定就必須受到懲罰!只要不違反規定,你喜歡什么就去追求什么。2)對于制度的制定者,管教一個集體,確實方便多了。
但聯想到《動物莊園》,誰能保證制度的制定者制定的制度一定是為了大家的利益呢?難道不可能是為了便于自己的統治嗎?這時候,制度就是真的限制了自己的發展。有些人選擇打破制度,有些人選擇忍氣吞聲,有些人選擇投機取巧。。。。
于是我便得到了第二個觀點“但卻無不在追求自由的路上”。人都是向往美好的事物,追求讓自己更加優秀,即使受到束縛,總會想到各種辦法實現自己的目標,也許處于“道德”的影響,這些“辦法”會被賦予不同的標簽。假如我們回到原始社會,這些“方法”無所謂對與錯,因為誰也影響不到誰,但回到文明社會,也許就會被道德綁架。(注意這段論述的前提是:制度僅僅方便了統治者的統治)
在自由和制度面前要做出合適的抉擇確實不易,現在我僅能提醒自己:不要被自由綁架,不要被制度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