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對我說,知道為什么我們的工資差別這么大嗎?因為我們在單位時間內給公司創造的價值不一樣。想當初我很不以為然地投去了鄙夷的目光,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有道理。
加班寫完材料,一個人在辦公室坐了會,仔細想了想近期的工作,入職一個半月了,做的幾件事情一只手都可以數過來,一個字形容“慢”,兩個字形容“拖拉”,三個字形容“混日子”。
一個方案做了一個多月,還是錯誤百出;一個比價做了一個多月,流程還沒提報,這樣的工作效率如何提升。
今天,在辦公室失態了,冷不丁的發了脾氣,連我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最后一遍核對了方案初稿,數據有些出入,正在一項項地查找疏漏。剛提報的考試答題卡又出了問題,要求重新提報試卷和答題卡,并按規定命名。雖然只是一件小事,5分鐘之內可以全部解決,但莫名的就是有了抵觸情緒,為什么通知里面不一次性寫清楚需提報材料和要求,重復的工作是內耗嚴重的根源。
其實我抵觸的原因,只是發現自己現在的低效和無所事事,每天對著電腦屏幕,30頁的方案,從第一頁滑到最后一頁,再從最后一頁滑到第一頁,如此循環往復,沒有真正沉下心來仔細思考和認真考究。
哪怕花三天時間認認真真地坐在電腦前面,逐條逐段地分析、逐字逐句地核對,也不至于到了最后關頭火急火燎地一遍遍翻前翻后。人在著急緊張的時候,相比較于平心靜氣時,本就更容易出錯,更何況是要在龐大的數據量里面去找一點點誤差之處,當時的焦躁心態可想而知。
當別人問道,你們現在忙嗎?說實話,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說忙,其實并不是,說不忙,但又還在加班。
其實加班,并不是因為忙,只是因為低效。
人本能地趨向于簡單地事情是工作推進緩慢的一個因素。同時擺在面前有幾項工作,在緩急程度相同的情況下,人的本能反應是挑選最簡單的開始著手,一旦中間碰壁了,轉頭看看其他幾項工作,發現另一個也還比較簡單,至少比現在碰壁之處更容易,便會放下碰壁的工作,轉而做那個相較而言更簡單地工作。如果再次碰壁,便會再一次重復。最后的結果是,每一項工作都有了美好的開始,但都卡在半路,進退兩難。
我們都是有畏難心理的,接下來便會把每項工作都拿出來看看,比比難度,左看看右看看,左掂量右掂量,時間就這樣被自己消耗了,但工作一項都沒做完。臨到工作完成節點,火急火燎地加班來一個個彌補,終于趕在節點前完成上報了,長舒一口大氣。化用一句俗語,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工作習慣也是影響工作效率的一大因素。對自己的工作不會主動計劃與安排,或者說有了安排卻因為種種自身原因而無法按部就班地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中間喜歡打岔,聊會天刷會朋友圈吃點零食,隨便停留一會半個小時就過去了,雖說只停留了半個小時,但要重新靜下心來找回工作節奏半個小時又過去了。一天的工作時間,其實沒幾個小時。兜兜轉轉,一晃而過。
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是解說員最常對中國男足說的一句話。交作業的時間還長還早,這是我們常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也正是這簡單地一句話,導致我們習慣性地把本來今天安排的工作,不自覺地拖到明天后天,效率大打折扣。
我們大多數人的工作量還沒有多到每天都需要加班加點才能完成的地步,而低效是導致加班的罪魁禍首。
ifg??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