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近期,在小說系列課本教學最后一篇《呼蘭河傳》結束之后,即進入到了散文閱讀教學。記事寫人類的散文被我放在了小說閱讀中,所以本周的散文學習主要是通過學習魯迅先生的《雪》領略寫景散文的基本特征和常用的幾種寫景方法,領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妙。
在品讀《雪》過程中,學生們基本能夠尋找理解江南雪的特征——滋潤美艷之至,充滿生機和美好,但是短暫易逝,而對朔雪特征的理解上有阻礙。在引導學生品讀這部分文字時,我們首先抓住的是“如粉如沙”,從中領會朔雪干燥、獨立、堅硬的特征。然后通過朗讀品味朔雪的動態展示,抓住“旋轉、升騰、彌漫”和“不斷、整個太空”,感受朔雪力量的強大。品讀“如包藏火焰的大霧”,由“大霧”感受朔雪的朦朧,外形的不真切;再由“包藏火焰”感受朔雪雖不真切外表下蘊藏的強大的可以焚燒一切污穢的力量。聯系寫作背景,領會“凜冽的天宇下”“無邊的曠野”既是現實黑暗、希望渺茫的暗示,也以如此闊大陰暗的立體空間襯托了朔雪勇于斗爭、不怕犧牲的可貴精神。最后一句是補充內容,強調了作者對朔雪的高度贊美和欣賞之情。在比較朔雪與江南雪的特征中,由江南雪美好而短暫易逝,領會作者熱愛懷念又惋惜的復雜情感,同時由朔雪干燥、獨立堅硬、內心有強大的斗爭力量體會作者的欣賞贊美之情。這一部分內容我講的多。應該聯系《故鄉》最后一段話——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由此引導學生走入魯迅先生的內心,深入感受先生在黑暗中依然堅持理想,不斷奮斗前行,擁有著極強的斗爭精神的內心世界。所以,先生更加欣賞也更加贊美朔雪的精神。可惜,課上我沒有這樣做,只是帶著學生從“但是”兩個字,結合描寫文字領會作者的情感風向了。
另外,補充了一處:江南雪短暫易逝,那么朔雪能否永存?從文中找哪一個詞能夠告訴我們答案。學生找到了“永遠如粉如沙”中“永遠”二字,展示了朔雪精神品質的長久。
文中開頭兩句耐人尋味,時間關系我只是當作了課后思考題。其實,暖國的雨似乎就是作者魯迅自己的象征。文中的問是作者代眾人問,答案則在文中含蓄點明了: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并不覺得不幸。因為暖國的雨會變成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之至,充滿旺盛的生命力,帶給人美好快樂的生活。只是它的美好快樂就像易融化的雪羅漢,短暫、易逝,給人淡淡的哀愁。這一切就像魯迅的童年,魯迅的故鄉一般,只能留存在記憶里,而現實的黑暗需要朔雪獨立自強、蓬勃向上的強大斗爭力。即便是孤獨的,也會犧牲的,他也無怨無悔。因為只有朔雪才是雨的精魂,去除了雨形體的特征,卻極好地繼承了雨的精神:不僅滋潤萬物,也為天地萬物未來的美好生活奮斗不止。
這樣的抉擇正是魯迅先生個人的人生理想,也符合魯迅先生人生的抉擇和行動。
一篇《雪》,幾乎字字句句都大有深意,真正是經典中的經典。
另外,文中整體采用對比襯托手法和恰當的描寫,這是魯迅先生常用的寫作法寶。聯系全文,再次朗讀體會如此寫作之妙——描寫中展現并對比兩種雪的外顯特征,襯托兩種雪的精神世界。作者復雜的情感就是這樣被簡潔地呈現于讀者面前,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