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爆炸、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但罵人的話卻沒怎么變,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句口頭禪,沒創意、沒品位,不是問候別人家長輩,就是進行人身攻擊,說什么別人(腦子)有病之類的話。
當然也有些人巴不得自己有病,好趁機占別人便宜,或者脫逃法律的懲罰。我身邊就有這種人,靠稱病甩了不少工作,還經常請病假,照樣晉升職務——一旦走上領導崗位,身體上的各種毛病都煙消云散了。難怪有人說“權力是春藥”,居然能治病?
但真正腦子有病的人反而不會承認自己的病情,可能是根本意識不到吧。他們沒發瘋的時候跟正常人一樣,說話做事都沒問題。可一到換季的時候,他們的腦子好像也跟著換了,說話不著邊際,做事荒唐離譜,甚至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通常遇到這種人,平時沒發病就算了,要是正好處于發病期,最好減少接觸,既不要隨便接話,也不用提醒他們有病,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千萬不要低估他們在失控狀態下的爆發力)。
如果這種人恰好是你的領導,那就更要小心謹慎,保護好自己的智商,決不能跟著一起“發瘋”,一起掉陰溝里。要知道病人出了問題可以進醫院治療,而正常人出了問題就得承擔全部責任。
前幾天,我看了電影《陽光照耀青春里》,受到不少積極的啟發,倍加珍惜作為正常人所擁有的權利和自由。畢竟國產影片講究政治正確,不管什么題材都得朝著傳播正能量的方向走。既然有病就別藏著掖著,趕緊去醫院治療,爭取早日康復。
其實疾病本身并不可怕,該治就治,治不好再想其他辦法。可怕的是對疾病的偏見和漠視,當周圍人都認為你有病的時候,你想不承認都難。并且你還受不了別人的輕視和敵意,總想找機會為自己辯解,結果越解釋越混亂,病情越拖越嚴重。
這部影片和同期上映的《向陽·花》一樣都是講述特殊人群的故事,并且故事里的醫生、警察都很有人情味,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病人(犯人),給他們一定限度的自由,讓他們發揮特長,去做自己擅長的事。
兩部電影的結尾和它們的片名一樣光明,打了十多年的侵權官司終于贏了,狡詐兇狠的黑老大被打死了,每個人都各得其所,走出了人生低谷。
有網友評論《陽光照耀青春里》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經典影片《飛越瘋人院》的升級版,真是太高看這部電影了。和后者相比,影片的娛樂性較強,內涵、深度則遠遠不夠,批判性就更談不上了——肖央飾演的程序員何立偉是真有病,幻覺比較嚴重,被家人和公司送進康復醫院。雖然家人有私心,公司占了他的便宜,但他最終在精神衛生法的保護下,以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身份打贏了官司。
影片表達的主題就是勇敢面對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社會的問題),不反抗、不逃避,接受現實,接納自己,通過正當的法律途徑去維護自己的權益。
而《飛越瘋人院》從片名到劇情都比較暗黑,表達的主題相對沉重壓抑,強調的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社會體制的問題——權力對個體的馴化,以及僵化系統對人性的扼殺。
男主本身沒有病,卻得和病人一樣被嚴格管制,被冷酷無情的護士長侮辱和折磨。為了爭取更多的自由空間,他和護士長斗智斗勇,帶著病人們短暫逃離瘋人院,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受到電擊懲罰。
影片里的醫患關系可一點兒都不和諧,男主和護士長之間的矛盾、沖突不斷升級,以致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最后,敢于挑戰權威的男主沒有成功掐死護士長,反倒被醫院切除了前額葉,成了精神麻木的“行尸走肉”,被心疼他的“酋長”用枕頭送走了。
其實這部拍攝于五十年前的影片所揭露出的問題直到現在也沒有過時,仍然相當尖銳——當“正常”被權威定義,拒絕服從的個體是否只能被貼上“瘋顛”的標簽?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紅衛在看完《陽光照耀青春里》后感嘆到,現在“正常人”拍的電影太多了,“有病的人”拍的電影太少了。他應該還是肯定這部電影的。影片確實起到了為精神障礙患者發聲的作用,讓我們通過那些精心編排的超現實主義場景走進了他們的內心世界,開始關注這個群體的生存現狀。
只是這部電影和我最喜歡的《宇宙探索編輯部》相比,還是正常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