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對膽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膽是“中清之腑”,位于右脅下而附于肝,與肝相表里,輸膽汁而不傳化水谷,功能上以通降下行為順。任何因素當影響到膽的“中清”和“通降下行”時,即可發病。
二、膽結石的中醫病機
? ? 從中醫的病機來分析,膽石的形成多因長期肝氣郁結,進而化濕蘊熱,濕熱交阻,肝膽濕熱,濕熱熏蒸,膽汁由清變濁,濁而不清的膽汁,也會因肝膽氣郁而致膽汁排泄不暢,漸至膽汁壅阻,濁質淤積,日久不散成為結石。
? ? 這一點與西醫的認識有點相像,膽結石的形成說到底是膽汁的成份發生了改變,而膽汁是肝分泌的,所以實際還是肝的問題。正因為如此,膽結石切掉膽囊,還會有肝內膽管結石。
? 三、用肝膽濕熱認識膽結石對不對
? ? ? 探討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個病例,最近我治療一例膽結石患者,膽囊泥砂樣結石,右上腹隱痛不適,反復發作。口干口苦,舌淡嫩苔薄白,脈細弦。我用桂枝湯合吳萸湯加郁金丶元胡,療效出奇的好。此方來自九江王能治老中醫的經驗。這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當時用此方時是因為患者舌淡嫩苔白,脈細,無任何肝膽濕熱之象。但從中醫理論上如何解釋用桂枝湯合吳茱萸湯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