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有事去北京出差,飛機晚點,所以飛到北京的時候,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辦理好住宿后,外出吃飯,洋快餐就不想吃了,全國各地味道差不多,況且隨時都可以吃,所以還是想吃點北方口味的,就出來酒店找。北京1月的天比較冷,晚上更冷,身上的衣服很單薄,所以找了一會兒身體冷的有點哆嗦了,看到一個馬蘭拉面館趕快進去了,時間是晚上9點40分,偌大的餐廳空曠曠的沒幾個人,我點好吃的坐下來等,不一會一左一右分別坐下來兩個人吃飯,在等上菜的過程中,這兩人和我一樣,不約而同的拿出了手機,我一直在看簡書上的文章,但旁邊兩個人手機的聲音都告訴了他們在干嗎,一個年輕一點在追劇,聽對話內容應該是一部都市愛情片,另一個年齡偏大一點的是在打游戲,聲音和我原來打過的“獨立防線”比較相似。
這是在餐廳的情景,如果是地鐵上、等公交和電梯期間等一系列的碎片時間里,我們看到的場景是否基本一樣呢?答案是肯定的,百分之九十多的一致性。智能手機和微信讓越來越多的人隨時隨地都離不開手機。
有些人空閑時會掏出手機隨便看,刷刷朋友圈,看看八卦娛樂等,而極少數的人會利用碎片時間有針對性的去閱讀或收集資料。
我最近開始寫作,能利用的時間我基本上都用在寫作上了,所以關于碎片時間的利用還是有很多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收集話題
開車、走路、等電梯、甚至炒菜時我經常會有一些靈感出來,比如上次開車時,我在回想小小老師的寫作課內容時,突然就聯想到應該寫一篇類似“寫作模型”的文章,于是接下里就開始想素材,炒菜、吃飯時也在想,而且在簡書上寫下了這個標題,結果飯后一口氣就把文章寫出來了,后面因為做了兩張圖片,所以耗時比較長。詳見《簡書上最全的寫作——獨創2252寫作模型》。從有了話題到成文這個過程非常的緊湊高效。
碎片時間記錄話題是我近期經常用的,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
當然,也有記錄下來目前還沒有成文的,比如“讀者是皇帝”、"如何從零開始寫作"、“你敢關機嗎”等現在只是列了話題出來,還沒有寫框架找素材開始寫作。
二、確定目標
當你把所有靈光一閃的話題都記錄下來以后,你一定會根據你的知識結構或者經驗判斷出那個話題應該優先寫作成文。這樣,你就可以在一堆目標話題里找到現階段的適合目標了。只有備選話題多了才能更快地找到馬上要寫的話題。所以,先儲備后確定。有了目標接下來就可以很好的引導我們的精力分配了。
三、精力分配
有了寫作話題的目標,那么圍繞話題就要開始羅列框架、收集素材。收集素材的方法有四種:一是閱讀、二是交流、三是觀察、四是思考。前兩者需要固定時間和對象,在碎片時間沒有辦法執行,但后兩者確實非常適合在碎片時間進行的,這樣一切的碎片時間因為有了既定的話題,所有的精力都可以適當聚焦,效率也提升了。精力包含體能、情感、思想、精神四部分。
不能精力聚焦的人就會一會兒看看新聞,一會兒刷刷朋友圈,一會兒又看看視頻,這樣沒有目標的碎片時間純粹是在消磨時光浪費時間。
四、寫作成文
有了話題,又用了大量的碎片時間收集素材,整個文章的結構框架基本就成型了。碎片時間合理高效的利用就變成有效的利用時間,成文是水到渠成的。以我目前的寫作經驗,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只要在選題、素材收集、組織框架有所準備的話,一般2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成文了。
這相當于說,我們要跑一個42公里的馬拉松,但在跑的工程中分成10公里左右的4個小目標,這樣跑起來就容易達成了,據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就是用這種方式跑步并成為多個馬拉松冠軍的。
我們把寫作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找話題,第二階段是確定話題,第三階段收集素材,第四階段成文。把以上內容分別分拆到每天的碎片時間中,這樣把看似碎片的時間有機的整合成了一個寫作時間段。碎片變成了整體。
以上是我對碎片時間管理的心得,希望對你有用。
一個找到新跑道的職場老司機 ? ?寫作小白堅持日更需要你的鼓勵
今天的分享希望對你有用,喜歡就點贊或者簡書信息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