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薄霧濃熙
01
早上5點鐘醒來,看著窗外依舊漆黑的天色,實在不想起床,又不想刷手機浪費時間,就想著利用早上的2小時看個電影,把刷手機的“拖延時間”合理轉換為無壓力的“放松娛樂時間”。
于是上iPad看了一直想看的電影《尋夢環游記》。
這個電影是付費的,我現在可以說,這個付費很值得。這是一部讓我覺得物有所值的電影。
半個月前,聽朋友說這部電影很好,但她沒有告訴我好在哪里,所以只是知道這是一個小孩追尋音樂夢想的故事。
提到“追尋”、“孩子”,我的腦海中就浮現了《小王子》般的童話冒險之旅。而這部電影確實是一場精彩的旅程,無論是對于故事中的人物還是對于我這個觀眾來說。
02
因為最近在學習寫作,所以看電影時,我會去觀察,這里為什么這樣演?懸念是如何設置的?為何設置這個人物出場?人物如何推動劇情發展?怎么體現人物的性格等等。
《尋夢環游記》中的主角可以是我們任何一個人,只要你有夢想,在追夢的路上你就有可能面臨親人的不理解,面臨在夢想和親人中作抉擇的困境。
所以主角的性格、行為很大眾化,這時塑造人物就從日常的小事入手:躲在閣樓自己做吉他。
利用日常小事和對話可以快速的樹立人物形象。
如果只有一個小孩一只狗,那不會成為一個故事,最起碼不會成為一個追夢的故事。當這個情節告一段落,就需要出現一個新的人物來推動人物發展,配角就是這么產生的。
配角不需要完美,他的身上只要有一個點對主角有幫助就夠了,就像《尋夢環游記》中的落魄的亡靈歌手埃克托。他幾乎什么都沒有,但是他可以幫助主角找到一把吉他。
另外,一張缺了頭像的照片就可以引起一次故事的大反轉,不得不說這個梗看似很平常,但是剛開始我的確沒有意識到這里潛藏著玄機。
我在想,寫作時,適時的隱藏一點讀者沒有注意的地方,是不是到后面就可以利用這個來發揮。
03
如果只是從寫作方面來分析這部電影,那就有些暴殄天物了。
前兩天看到一個笑話,問:“看好片和看爛片的有什么區別?”答:“看好片就是邊看邊為自己智商著急,看爛片就是邊看邊為導演智商著急。”
《尋夢環游記》絕對是進入好片行列了。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關注故事本身,更關心人性。
看完電影我把自己放到電影的三個身份中去:主角米格、主角的家人、主角的曾曾祖父。
如果我是米格,為了夢想我該如何去努力?
如果我是米格的家人,或者說將來我有一個米格這樣的孩子,我該如何去教育他?
如果我是主角的曾曾祖父,那個為了音樂夢想離家的男人,對于音樂和家人,我該如何抉擇?
第一問,如果我是米格,不用說,堅持夢想,努力把它變為現實。
第二問,如果我將來有一個米格一樣有夢想的孩子,我會支持他,有夢想的人是幸福的。長輩的恩怨糾葛不應該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第三問,如果我是曾曾祖父埃克托,在夢想和親人之間抉擇(這似乎就是米格追尋夢想的故事的重現,只不過他沒有米格幸運),我該怎么辦?電影給了我答案——家是比夢想更重要的事情。
04
除了這些,看完電影,我在想,我該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去世的親人。
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我是不相信人死后會去另一個世界的,因為我一直想不明白,如果真有另一個世界,那每年去到那個世界的靈魂有那么多,那里豈不是越來越擁擠?
看完電影后,我突然覺得,如果真的有另一世界,那么記憶或者思念也許真的是那個世界的運行機制。當我死去到了另一個世界,而活著時的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人記得我,那么另一個世界的我就會消失。
那么,全世界對亡者的尊重真的是很必要的。
而對于我個人,我會重新審視生和死。死亡,不再只是生的終點。
引用電影中的一句臺詞:“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人類的記憶,便是對靈魂的延續。”
一部電影可以引起一次人性的思考,一部電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一部電影可以滋潤我們的心靈,我喜歡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