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對我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我接觸了《中國教師報》。而這一次接觸,竟然讓我對它愛不釋手。前半年是學校征訂的報紙,后半年是我自己花錢訂閱。在剛剛接觸這份報紙的時候,雖說喜歡,但是也只是局限于最后一張,《文化周刊》副刊版面。對其他的版面不是很來電,因為里面講的理論性,和評論性的文章很多。而且涉及到各個學科。當初我的興趣,并不在其他版面,所以也就選擇性的地屏蔽了一些方面。今天,我又重新翻起了16年的教師報。當我的目光落到教師成長這個版面的時候,眼睛一下子亮了。
這里面講述了四個教師成長的故事。都是青年教師講述了自己在工作上的一些疑問和遭遇。這并不是傳統觀念上的那種對教育的一片贊歌。講述學校對自己有了多少培養,自己對教育有多么的熱愛,自己的事跡有多么的感人。他們寫的是那樣的真實。對于自己教育成長中的經歷,用樸素,客觀的語言寫了出來。
比如說《下放的日子》,里面有老師講述了自己從中心小學,因為工作成績倒數第一,而被下放到村小的經歷。雖然自己不愿意,但是他在村小一年的經歷確實讓他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故事的真偽還有待辨認,但其中有些話語確實很觸動我的內心。
“如果不考慮業績,花老師發現古坑小學的生活還是很適合他的,沒有亂七八糟的檢查,沒有花里胡哨的比賽,沒有五花八門的分工。毫不夸張的講,在中心小學,教師們70%的時間都被各種與教學無關的事情所占據,花老師對此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這句話一針見血的寫出了一些名校重點學校的老師的工作狀態。在這里面工作的老師們,有很大程度的工作,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
“花老師還時不時將孩子們愛看的動畫片,故事書,電視劇引入課堂,她還在班級開展講故事比賽,演講活動,辯論會等,變換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上面這么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夠在村小開展,我確實很質疑。如果能夠真正的落實,也確實需要花很多心思和克服很大的困難。
“因為閱讀,因為交談,因為經歷,因為感同身受,因為走得太遠,已經忘記了來時的路。黃老師時常有所觸動,這些觸動被華老師訴諸指尖形成文字,這些文字來經過學校那臺唯一聯網的老電腦,飛向各大報紙雜志的郵箱。”教學和思考相結合,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看上面這段文字,再看這篇文章,我深深的佩服葉老師的文字功底。他用自己的行動證實了,他在文章中所說的這句話。
《左手面包,右手鮮花》看這個題目大家也應該猜到,是一個老師既要抓成績,又要搞素質教育。既要榮譽頭銜,又要實質名歸。正如作者在文中所寫的那樣,“教育需要細節,需要藝術,需要家庭和學校的配合,更需要在分數和素質之間找到平衡點。”
這里面,他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一開始上崗工作的時候,搞素質教育,帶學生朗誦,演講,看電影,但是期中考試的成績公布之后,班級的分數卻并不如人意。后來他開始改變自己的風格,加班加點的抽查學生課文背誦,買書只是為了獎勵尖子生,給孩子們頒獎的時候,頒獎詞變成了鼓勵學習,提高成績的話語。他在校園里的腳步變得明顯加快,不再從容。他開始責罰學生,開始計算平均分。
就是這樣一個蛻變。讓他感覺到無所適從。他又開始去閱讀教育經典書籍,努力的去嘗試尋找到一種可以,一手拿面包,一手拿鮮花的方法。
上面的兩個事例,觸動了我,讓我寫下這些文字。我會把這些教師的故事記下來,我也會把我的故事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