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小肚
1
本書作者王瑞來以“顯微鏡”的方式,分別介紹了北宋真宗朝二十六年間的五個宰相和一群作為宰相預備隊的翰林學士的活動,共分為七個章節,其中第七章為總結:
第―章:定位皇權,肇始宰輔專政:“圣相”’李沆
第二章:尋常作為,塑造皇權:“平世之良相”王旦
第三章:左右天子為大忠:“使氣之寇準”
第四章:佞臣如何左右皇權:“癭相”王欽若
第五章:宋代權相第一人:“罔上弄權”的丁謂
第六章:代王言者:真宗朝的翰林學士
第七章:從具體到集約
2
如何理解書名《君臣——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場》
君權與相權兩者本身就是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從秦始皇開始,歷代皇帝便稱“真命天子”、“君權神授”,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利。而相對于這種君主獨裁,作者提出了“宰輔專政”的概念,指以宰相為首的執政集團在中央整治運營中的決策形態。
君權與相權此消彼長、互相拉攏、互為較量,作者王瑞文說:
如公文與印章,以宰相為首的執政集團所主持的政治運營,就像一篇公文的實際內容,而皇帝在形式上的最后裁決,就如同公文所加蓋的印章。光有印章,沒有內容,公文只是沒有任意義的一紙空文。反之,光有內容,沒有印章,這篇公文也缺乏效力。
3
這位被人知之甚少的在位二十六年的宋真宗是如何被關進了籠子呢?
在第一章中作者對真宗的性格做了大量描述:
為了鞏固自己的皇太子地位,真宗謹小慎微,生怕是太宗不快。
繼位前后的真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還面臨著來自自己手足兄弟的潛在威脅。
在這樣的父皇手下做皇太子,真宗的精神壓力可想可知。
經歷了這樣驚心動魄的事件(太宗病逝時,呂端等人保真宗繼位),也就不難理解繼位后的真宗為何每當見到呂端等大臣都又揖又拜。
宋真宗用庸懦性格終于因嚴酷的客觀現實與巨大的心理壓力而奠定。
真宗是宋朝第一位正常繼統的皇帝,戰戰兢兢地在多疑的宋太宗身邊當了多年的皇太子,又被眾大臣“燭影斧聲”保上皇位后,初期對臣子極為感激和依賴,同時還擔心自己繼位的合法性遭人懷疑,一直充滿危機感,而李沆又不斷向其灌輸另一種危機感,常在奏報之后和真宗說水災和盜匪等事,以讓真宗常俱憂患意識,到了中期真宗逐漸擺脫壓抑,終于感受到了帝王的尊嚴,而后期,由于士大夫各派系斗爭,朝廷又陷入了混亂狀態,而真宗便成了各派系爭奪的籌碼。在第七章作者對這三個時期的真宗分別作了闡述。
4
書中這五位宰相并非是按照在位時間順序而述,比如寇準便是幾起幾落。在這五位宰相當中也并非都是忠貞之輩,也有弄權佞臣。宋真宗也曾寫過一篇《良臣正臣忠臣奸臣權臣論》,恰好分別對應本書中各宰相。
在第四章作者講到“癭相”王欽若如何左右皇權,迫害政敵寇準,忠奸較量,此部分甚是精彩。
景德元年,契丹來襲,寇準強迫并不情愿的宋真宗渡過黃河御駕親征,最終達成澶淵之盟,這對宋朝當時的對外關系以及后來一百多年和平局面的維持有著重要意義。事后宋真宗也是頗為欣喜,雖然當時被寇準逼迫的比較狼狽;寇準的權利和威望也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而王欽若為了打擊寇準,遂向真宗進讒言“澶淵之盟,準以陛下為孤注,與虜博耳”,將澶淵之盟說成是奇恥大辱的城下之盟。
最終,寇準被罷。這段王寇之爭可謂精彩紛呈,作者用“顯微鏡式”的手法將二人的性格描繪地淋漓盡致,宋真宗內心微妙的變化也躍然紙上。
5
書中引用不少典籍,但并沒有現代文譯文,所以讀起來會有些吃力,雖然并不妨礙讀者了解君臣相互制約的主題,但是史書中記錄的有趣的事件讀者不能深刻理解。一本好書不僅要讓業內人士拍案叫絕,也應該讓大眾讀者讀起來興趣盎然。
6
歷史像一塊塊碎布,歷史學家就是裁縫,王瑞來說:
沒有人會做的天衣無縫。當我們久久地仰望蒼穹,俯瞰瀚海,那廣闊,那雄大,會讓人產生一種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在長久地面對浩瀚如煙海的歷史時,我也常常生出。盡管無力,我依然還在樂于瀚海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