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最后幾天,我匆匆瀏覽了學校發的另一本書《山童歲月》。說實話,因為《家風》那本書的讀后體驗很一般,我對這本書本來沒抱什么期待,純屬完成任務。結果從作者序開始,我就被打動了。
這是一位自愿請調入山的小學老師。
現在人人都向往大城市大學校,這位老師竟然自愿請調入山,得是什么樣的勇氣和情懷。真的,我難以做到。不知道這位老師多大年齡,有無孩子,讀完全書可以知道她在山里的小學呆了不是一年兩年,那么孩子的讀書和教育,家庭的日常是怎樣的。又或許臺灣的教育資源相對更均衡,不用考慮孩子讀什么樣的學校?但不管怎樣,她的這種付出,值得敬佩。
她對學生,體察和陪伴多于教育。
沒錯,我用體察和陪伴這兩個詞,而不是教育。因為我看到她對學生行為和問題的如實記錄和細致描繪,如此用心,而不帶主觀的評判。她對如何教育學生,如何上課并沒記錄太多,更多的是和孩子們一起生活、聊天,籍此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作品開篇就寫著:
“教育沒有童話,
教育沒有便捷的公式,
教育是一種心靈交會的過程,
閱讀每雙童眸的心意,
寬容地等待成長。”
她記錄阿甲、阿乙、阿丙的寫作業,那樣的環境,那樣的動作,那樣的神態,連字的書寫都能細細描繪。她記錄怎樣與頑劣的阿丙斗智斗勇,在不動聲色間把他“拿下”。她記錄因為學生少,沒有嚴格要求學生的作業規范寫上名字的事(《××央去插秧》)。我們班也總有學生忘記寫名字,我也總是、總能準確分辨是誰的本子,但是我卻寫不出這樣既有趣又有思考的文字。她記錄一名智障孩子的故事(《月光仙子的天空》),她記錄學生各種奇思妙想的“習作”(《無邪有雨》),她記錄學生怎樣學習用自制克服惰性,學生可不懂得什么是自制,什么是惰性,他們的理解充滿童趣,自制就是命,惰性就是身體(《我的身體我的命》)。她不說教,不急迫,只是陪伴、體察、傾聽,而教育,就在這春風化雨中。可我困惑,除了山區,還有哪些地方的教育部門,能允許這樣的緩慢。
她對教改既有思考又敢直言。
臺灣也搞教育改革,然而改革就會有問題,她不僅僅觀察到了,而且敢于提出,敢于記錄,敢于吶喊。這一點有多少人能做到。她不是想通過教育和文字謀取什么,而是對這兩者真心的熱愛與尊重。
在一波波的教改風潮中,她始終在體制內堅持自己默默地耕耘。
任何一種制度都會有問題,看到問題的人并不是智者,看到問題,仍然能夠帶著鐐銬跳舞的,才是勇士。在職業生涯中,我聽說過也遇到過一些并不甚愛教育的老師,很多都是因為看到了問題,磨滅了激情。對比起來,凌拂是一位勇者。她看到了問題,仍然熱愛,仍然堅守,仍然默默耕耘,努力踐行著自己的理想。我們的教育缺少這樣的人。
誰的日常都一樣瑣碎,每天疲于奔命,每天忙忙碌碌,每天陷入雞毛蒜皮之中。如果缺少情懷,缺少在平凡中把日子過精彩的智慧,缺少在現實的夾縫中撥開迷霧的清醒,缺少把不喜歡變成熱愛的方法,也許永遠逃離不了瑣碎的日常。可惜,并不是誰都有與現實妥協的智慧。
這本書還有很多精彩,我一一拍照留存,留待以后細細品味。
免費下載我的筆記照片鏈接:
鏈接:http://pan.baidu.com/s/1i3PBM09 密碼:8w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