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又想起了那句很豪氣的話“士為知己者死”,你可以是為了朋友,為了自己的愛人,亦或是為了自己的上司,那是一種義無返顧的付出,一種全身心的投入,一種兩肋插刀的氣度,讓你勇往直前。
? ? ? ?說到“士為知己者死”,我們得回到那個群雄并起的春秋戰國時代。豫讓是《戰國策》上有名的豪俠之士,豫讓,是晉國人,以前曾經侍奉范氏和中行氏兩家大臣,沒什么名聲。他離開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別地尊重寵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趙襄子時,趙襄子和韓、魏合謀滅了智伯;消滅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國土。豫讓誓報此仇。于是豫讓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膚腫爛,像得了癩瘡,吞炭使聲音變得嘶啞,使自己的形體相貌不可辨認,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沿街討飯,待機復仇。被俘后,趙襄子問豫讓“何不為范氏中行氏復仇,獨為智氏”,豫讓說“范氏中行氏以普通禮節待我,我自以普通禮節回報。智瑤以國士的禮節待我,我必以國士的禮節回抱”,語必劍斬趙襄子的衣襟其后自殺而亡。
? ? ? ?士為之已者死。士是一種上級對下級的尊敬和愛護死則是對士的最高回抱。當年若不是太子丹以國士的禮節而待荊軻,也不會有風嘯嘯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這首歌了。聶政、荊軻、豫讓“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他們為了報答他人的知遇之恩,就不惜生命、剛烈永訣,為朋友赴湯蹈火、義無反顧,他們身上體現的古代英雄節義、精神價值,永遠讓后世感佩仰慕。
? ? ? ? 作為一名領導者, 如果能讓下屬懷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心態,那么,當你要成就你的事業時就會有一呼百應的氣勢,你的下屬才會殫精竭慮地為你傾力而為。“士為知己者死"用在今天提倡的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中,是最合適不過的,這是一種以情感為紐帶的最佳的企業管理文化。它依托于激勵制度管理層面,是一種內化于制度、外化于的“軟”文化,能更有效地維系和推動著企業的運作與發展。說到激勵,很多人會想到晉級、加薪,但李小姐的案例卻說明,僅靠晉級、加薪并不一定能有效激勵員工,作為管理者,還必須掌握其他激勵方法,尤其是那些無薪的精神激勵,更能體現出管理者的領導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不過,由于精神待遇具有隱蔽性的特點,它常常容易被管理者所忽略。在談到待遇時,管理者往往傾向于注重物質待遇,而員工的精神待遇則常常被忽略。但精神待遇是人的一種堪稱本能的心理需求,它不會因為這種忽略而消失。一個好的管理文化,不應該壓制員工自主決策及其創造性,而應該強調提高效率,鼓勵員工去做新的嘗試;一個好的管理文化,不會忽視對員工的成績適時給予鼓勵,這其中當然也包括精神方面的鼓勵。在這種環境下,優秀的人才才有充分展現才華的機會,也真正認同公司的發展目標,個人也更有成就感,愿意“士為知己者死”。
? ? ? ? 這種管理文化氛圍的形成、發展和固化,是與領導者的素質修養和道德品質不可分割的。當你的員工廢寢忘食,和你同甘共苦,日夜奮戰時,那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最好詮釋。
? ? ? ? ?朋友的最高境界是知己。“知音難覓”“人生得一知己足以”“士為知己者死”等等都說明了知己的難得和可貴。知己如同合二者為一,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心心相通。‘高山流水“的典故便是一個例證。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后在晉國當大夫,在一次回鄉途經漢水,鼓琴時遇到鐘子期,結為兄弟,并約定來年中秋再見,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約時,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墳前祭拜后,摔琴以謝子期知音之情。據《琴操》、《樂府解題》記載: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某天,成連對伯牙說:“我能教你彈琴而不能教你移情,我有一位叫萬子春老師,住在東海的蓬萊山上,他善于彈琴也善于移情,我們一起去拜訪他。”伯牙當然樂意,于是他們就一起去東海。可伯牙到了東海,并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創作了《水仙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