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我一直想分享點什么。我有學習兒童心理學的習慣,最近我在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學,以及青少年戀愛心理學。雖然青少年初期是在12至15歲,但如果發生問題,真正原因卻不是一天兩天內發生的,一般心理問題發生在12歲前,甚至更早!
我做培訓近10年,身邊接觸的案例很多,我愿意把我所學、所懂的給大家分享,我的閑時不多,分享時間也不固定,還望理解。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我們也都是第一次做媽媽,等我們有經驗了,就沒有機會了,因為孩子的時間是不可逆轉的。中國的母親可不像猶太人母親一樣,既可以全職媽媽又有教育方法。我們一線城市的母親大都工作,而忙碌會磨掉我們對孩子的耐性,固定的上下班和下班后的疲憊使我們沒有太多時間教育和陪伴孩子。所以很多孩子,雖然是我們帶大的,可溝通起來是陌生的,溝通時也難說到孩子的心里。
(這會是一次讓你受益終生的閱讀哦,堅持下去,收獲會很大的!)
未成年問題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問題一定是父母造就的,孩子的行為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真正解決問題不在于孩子,在于大人。
當你發現孩子已經不好教育了,證明問題出現不是一天兩天了。
心理學上稱“滯后反應”,比如說一個病人站在醫生面前,都不是一天之內得的,輕則三五天,重則很多年。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14、15孩子發生的行為問題,心理問題可能在12歲以前,甚至在嬰幼兒期,這個你還真別不信。比如1歲半以內是最早的依戀期,如果一個母親缺少這時候的陪伴,那以后的青春期你就很難控制他的行為了,不管心理上還是行為上,最近12歲少年弒殺母親的案件就是這種情況。但如果從小是母親帶大的,那么不管以后孩子如何變化,一定會有一個位置留給他母親。
小孩從呱呱墜地到成年會經歷以下幾個成長期。
0-1歲 乳兒期
2-3歲 嬰兒期
4-5歲 幼兒期
6-11歲 學齡初期
12-15歲 少年期 青春初期
16-18歲 青年初期 青春期
其實前面講的1歲半內就是乳兒期,接下來我重點講一下嬰兒期,也就是言語發展期。
2-3歲是言語發展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身邊有很多親人,也就是嘮叨、多對一的親情撫養。還有一種身邊撫養的人話很少。
4-5歲認知期,如果言語期第一種建立地較好,那么第一種孩子會善于交流和喜歡與人打交道。第二種可能不善交流,我們有時稱之為內向,一般內向的孩子專注力強,可以學習好。
我遇到很多能說會道就是不會讀書,這種孩子,其實父母正確對待,就是領導型。
為什么呢?
因為他讀書時就關注老師穿什么?心情如何?等等……為什么我說是領導型呢?因為他學習不好,又善于溝通,能摸能他人的性格,又覺得自已沒什么能力,他可以謙虛對待他人。
還有一種溝通能力強的業務型,業務能力強,但通常業務強的看誰都不順眼,容易人緣不好,所以不適合當領導。
前面兩種說的是能說會道,可能不會讀書型,所以就算我們的孩子不會讀書,他可能是社會型,不適合技術,我們要正確對待,只有母親才可以發現,為什么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接下來要講言語發展不好,社會性發展不好,但他注意力穩定,可能學習好。通常以后干技術的較多[呲牙]。
我們可以觀察,通常不善言談的孩子長大后情商低,其實只是因為他們專注學習去了,對社會認知性不夠強。4-5歲是認知期,要讓他多與人打交道。
我做培訓多年的經驗,如果你的孩子讀書很困難,就不要勉強他,多去發現他的善長之處,然后發揮出來,讓他獲得認可!我們家長不要被成績所捆綁,學校老師要成績,但你的孩子是你自己的,他需要什么我們要好好想想,要理性對待。
今天我先分享到這里,以上內容純屬我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