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榮強
2.2邏輯框架很重要
2.2.1 思路混亂之源
我是一個非常重視邏輯的人。寫文章如果沒有邏輯,那么就容易讓讀者陷于混亂。當然,文學類的文章也許可以不重視邏輯,而只需要通過意象的呈現與情感的渲染,令讀者感受到某種情感沖擊就達到目的。但非文學類的文章,沒有嚴密的邏輯,就不可能是好的文章,更不可能有讓人理解與被說服的力量。
非文學類文章,必須以理性的思維來搭建框架,建立嚴密的邏輯結構,然后再可以借助感性的思維來讓文章的內容豐滿與多姿多彩。這就像一座樓房,土建部分必須遵循理性主導的科學原則,而裝修部分可以感性主導的藝術原則。
在此,我要順便為“八股文”申辯一下。“八股文”作為古代科舉考試的規定文體,已經被批得差不多體無完膚,但是,我認為這有點像倒洗澡水把小孩兒一塊倒掉一樣,把原本有可取之處的“八股文”徹底否定了。
我認為,絕大多數的“八股文”內容空洞無物,不能起到“代圣人之言”的作用,自當作糟粕擯棄,但是作為一種文章的格式,還是有可以借鑒之處。君不見,唐詩、宋詞、元曲不一樣有格式要求嗎?西方古典戲劇,不也要遵循“三一律”嗎?“文無定法”本是對創新的要求,但是說文章可以隨便亂寫,不需要框架結構,那就是胡說八道。
2.2.2 中國式思維
我一直認為,中國的教育失誤很多,其中一條就是,該教的不教,不該教的教了一大堆。至于哪些該,哪些不該,我就不深入講,大家自有分數。我只講一樣----邏輯學,這個是一定要教的,可是,并沒有專門教,以至于中國人的思維都比較感性,甚至容易混亂。
我把知識分為三個層次,最高一層是“道”,哲學就是這個層次的;中間一層是“法”,邏輯學等等工具類學科就屬于這個層次;底層的知識則是“術”,各門具體的學科,尤其是解決人類各種具體問題的知識,都處于術的層次。
中國式思維好走兩個極端,要么是執著于道,講些玄虛難懂的東西,比如我們的傳統國學,許多人一說起來就頭疼,尤其再加上一個文言文,就更加難懂。要么又走向另一個極端,擅長弄些雕蟲小技、奇技淫巧。中國人缺乏中間層的知識,也就是方法論缺乏,工具學科缺乏。
邏輯學起源于古希臘,而在近代西方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哲學興起之后,對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與方法進行了重新審視,建立與形成現代科學的思維與工具,從而推動了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浪潮。
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的訓練,不僅導致了科技與工業的落后,也影響到語言的表達。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說什么東西,都是散文式的,不重層次,缺乏條理。不過,我這里說的“散文”不屬于文學的范疇,而是指“散亂的文章”。
2.2.3 散亂的“散文”
下面我拿一個例子來說。以下的文字源于《即興評述話題寶典》,高考時藝考生的參考書。里面有200多個題目與范文,但我把它作為反面教材介紹給大家,因為里面的范文基本上都是“散文”。
有這么一個題目《學生有必要穿統一的校服嗎?》,它給出的范文如下:
我覺得中學生應該穿統一的校服上學。對于中學生來說,校服是身份的標志,就像社會上某些職業需要穿制服一樣,穿校服易于辨識學生的身份,而且也能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讓學生統一穿校服,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而且還可消除當前越來越突出的學生講穿著、講排場、互相攀比的不良風氣。而且,穿校服可加強學生的紀律性,它可以隨時提醒學生,使之認清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總之,我覺得穿校服上學有很多好處,所以我支持學生穿校服的優良傳統。
大家看了這篇“散文”,你能夠迅速地把握要點嗎?恐怕很難。我在小學上語文課的時候,最怕老師叫我們把某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概括一下。訓練我們的概括能力倒是必要,但是我常常想,那些作者為什么不在寫作的時候就概括清楚呢?這不是坑人嗎?
下面我把它重新按照“鉆石法則”梳理一下,大家再看看如何。
我贊成中學生穿統一的校服上學。為什么我贊成呢?因為這樣可達到“三個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統一穿校服,有利于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增強集體榮譽感。同時,穿校服可加強學生的紀律性,它可以隨時提醒學生,使之認清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第二,有利于避免學生之間的攀比之風。由于社會貧富懸殊加大,學生家庭經濟收入與消費觀念差別極大。讓學生統一穿校服,可以消除當前越來越突出的學生講穿著、講排場、互相攀比的不良風氣,也可以保護貧困與普通家庭的學生減少心靈傷害。
第三,有利于加強對學生的保護。對于中學生來說,校服是身份的標志,就像社會上某些職業需要穿制服一樣,讓學生統一穿校服,不僅易于辨識學生的身份,而且有利于社會各界重視對學生群體的保護。
總之,我覺得穿校服上學有很多好處,所以我贊成學生穿統一的校服上學。
應該說,這是一篇很好的“鉆石法則”范文,讓人一目了然,而不再是“散文”,令人不得要領。開頭部分:開篇的句子,開宗明義,表明觀點。接著我就立題——為什么?然后是過渡句,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可達到“三個有利于”。主體部分:分成三點分別展開,而且這里我作了概括提煉,用的是同構法,以后會專門講概括提煉。而其中的文字,我只是照原文重新排了一個順序,適當加了幾句話,以保持結構均衡與意思連貫。結尾部分,作一個小結,強調自己的觀點。
你們覺得哪一個更好呢?當然是按“鉆石法則”梳理的這個,你一看就能夠記住要點。如果你要去參加面試,也不用全文背下來,只需要讀一讀,然后記住立題與幾個關鍵詞——榮譽感、攀比之風、保護學生——就可以了。
因此,我認為,這本書是反面教材,就在于它有點坑人,那些高中生,根本沒法記住這本書的內容。但是,按我的“鉆石法則”,他不需要死記硬背文章,而是掌握了工具、方法、套路之后,在有適當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就可以自由地發揮了。基于此,我也想編寫一本《公務員面試話題寶典》,因為常常有人向我咨詢,我相信,以“鉆石法則”模式寫出來的寶典,一定相當受歡迎。
2.2.4 鉆石法則一樣精彩
也許有人會說,所有的文章你都按這個鉆石法則來寫,豈不是千篇一律嗎?這話要分兩頭說,一方面,我前面講過,鉆石法則的運用當然是有變化的,后面還會專門講。另一方面,即使你用鉆石法則這個方法來一篇文章一顆鉆石這樣寫,依然可以寫出好文章,只要你的思想觀點夠獨到、深刻。
星云大師寫過不少的書,他的好多文章都是遵循“鉆石法則”而寫成。如果你有興趣,推薦你去買《越不怕死,活得越好》來看看,整本書全部文章差不多都是一樣的框架結構。現在抄錄其中《生命的擁有》一文如下:
在現實生活里,一般人都希望擁有錢財,如果能夠擁有百萬家財,良田萬頃,甚至兒孫滿堂,就覺得人生真是美滿無比。然而擁有錢財不一定幸福,金錢是水、火、盜賊、貪官污吏、不肖子孫等“五家共有”,就算擁有它,也是煩惱重重,危險不已。兒孫繞膝,雖是福氣,但是有“福“必定也會有“氣”,所以也不是最好的擁有。那么生命中應該擁有一些什么呢?
一、要擁有時間。佛經說:“生命在呼吸間。”有時間才有生命,沒有時間就沒有生命,所以有時間的人要愛惜時間。愛惜時間就是愛惜生命。不守時,不惜時,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中國俗諺有謂“閻王叫人三更死,絕不留人到五更”,所以當我們擁有時間、享有生命時,就要好好利用時間,為人服務、奉獻,讓生命發光發熱。
二、要擁有安全。安全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因為擁有財富,財富不安全;擁有權利,權利不安全。擁有財富的人,容易遭人覬覦;擁有權利的人,容易遭人嫉妒、障礙。一般人為了要求得安全的生活,必須建房子,住在房子里面才安全;出門行走時,道路要平坦才安全;航海的人要有救生艇才安全。但其實真正能保障一生安全的,是要培福修慧,要積德行善,要有高尚的人格,這才是人生最好的保障。
三、要擁有因緣。人是活在因緣里,沒有陽光、空氣、水,乃至士農工商的助緣,生命就無法存活。例如,有人因為沒有空氣而悶死,有人因為缺少溫暖而冷死。生命要具足各種因緣才能生存,人要具足各種因緣才能成事,所以做人要廣結善緣。
四、要擁有希望。人的日子不是一天就過完的,也不可能天天是過年。在平常的生活里,要擁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動力。尤其然要有未來,有未來才有希望,人是活在希望里。為什么有的人會自殺?就是因為沒有希望。小孩希望長大,青年希望創業,老人希望兒孫成才,窮人希望致富,凡人希望成圣。有希望才有未來,有未來生命才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所以,人不一定要擁有一時的、有限的金錢財富,最重要的是擁有時間、安全、因緣,以及無限的希望與未來,這才是人生應該擁有的寶藏。
想跟樊榮強老師學習寫作,請加入呆萌寫作訓練營,21天連續打卡寫作,完美蛻變。加微信18723361670(<<長按復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