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蝦米音樂單曲循環的歌曲是華晨宇的《煙火里的塵埃》,聽著聽著,想起來張國榮的《我》,一搜索發現這兩首歌都是大佬林夕作詞。這首歌林夕的詞+西樓的曲,絕對是封神之作,花花的聲音仿佛是被天使吻過的,百聽不厭,大愛。
林夕是華晨宇參加直通春晚時的評委,對他的演唱印象深刻,受邀填詞立即答應,還看了他的很多視頻和詳細的文字介紹,也出的歌詞也符合花花的個人特點,似量身定制一般。在正式錄音后,林夕根據華晨宇唱歌比較黏連的特點和編曲后的錄音版本,三易其稿,讓歌詞更接近華晨宇的內心世界。歌名《煙火里的塵埃》脫胎于華晨宇比賽中翻唱的《我》,傳承煙火的續篇。
編曲保留了西樓小樣里的迷幻味道,英式的鍵盤伴奏,配合鼓點與貝斯,以及若隱若現的鋼琴聲,與華晨宇獨特的唱腔相融合,高音結實奔放卻又保持迷幻與空靈的感覺。
華晨宇是天生會用音樂表達情緒的歌手,他在舞臺上忘我投入,強烈的肢體語言,聲情并茂的演唱方式,令他成為舞臺上的發光體。他的聲音表現極富張力,整個身體的語言與唱歌的力量都配合得天衣無縫,大聲小聲的力度也有它的層次感。
華晨宇能駕馭不同的演唱風格,即使同一首歌,每次演唱也能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感覺,每次都會給你帶來驚喜,每次都能把比賽唱成演唱會,是當之無愧的歌王;花花也從不為自己設限,嘗試一切喜歡的事物,反感大多數“約定俗成”的媚俗和矯情,不在乎旁人的評價,隨性而又自由,可愛至極。
在張國榮的《我》歌詞是:“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給華晨宇《煙火里的塵埃》的歌詞是:“我只是我,只是一場煙火散落的塵埃”。
粉絲稱華晨宇為花花,稱張國榮為哥哥,林夕從哥哥的我中取材,成就了花花的《煙火里的塵埃》,這兩首歌想要表達的都是我就是我,但是我更喜歡花花的《煙火里的塵埃》,因為這首歌治愈了我,我的喜怒哀樂,我的表情是不需要世界來安排的,我就是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我只是我,雖然我只是是一場煙火散落的塵埃,但是我不會因為任何人改變了自己的,不會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會成為更好的自己,做快樂灑脫的自己。
我就是我,我只是我。
《煙火里的塵埃》:笑得開懷, 哭得坦率 ;為何表情 ,要讓這世界安排;我就是我 ,我只是我,只是一場煙火散落的塵埃。
《我》:不用閃躲 ,為我喜歡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 ,就站在光明的角落;我就是我 ,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天空海闊 ,要做最堅強的泡沫。
孤獨花開,為自己而活。
《煙火里的塵埃》:只有我, 守著安靜的沙漠,等待著花開。
《我》我喜歡我, 讓薔薇開出一種結果;孤獨的沙漠里 一樣盛放的赤裸裸。
絕境沙漠,孤獨花開,為自己而活;煙火也好,塵埃也罷,我就是我,我自己來定義“我”,與你們有何關系呢?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林夕的那首《我》契合了哥哥的氣質與心聲;《煙火里的塵埃》也契合了花花的氣質與心聲。
哥哥在唱《我》的時候,經歷了太多的滄桑,勇敢卸下粉墨,沉靜地站在光明的角落,是一種靜態、高貴的自我。
花花在唱《煙火里的塵埃》的時候,正值青春年少,熱情激昂,小的開懷,哭的坦蕩,是一種動態,爆發的自我。
如果世界聽不明白,對影子表白,明天會更精彩,我就是我, 我只是我,只是一場煙火散落的塵埃!
漫步在白樺林,風一陣陣的吹過來,心里的那小孩依舊說:“我只想做自己,為我喜歡的生活而活,煙花綻放,徐徐仰望;煙花散盡,不問繁華,我就是我,我只是我。
關于這首歌的魅力,還需要你親自聽過后去感受哦~
看著飛舞的塵埃 掉下來
沒人發現它存在
多自由自在
可世界都愛熱熱鬧鬧
容不下 我百無聊賴
不應該 一個人發呆
只有我 守著安靜的沙漠
等待著花開
只有我 看著別人的快樂
竟然會感慨
就讓我 聽著天大的道理
不愿意明白
有什么 是應該 不應該
我的心里住著一個 蒼老的小孩
如果世界聽不明白 對影子表白
是不是只有我 還在問
為什么 明天更精彩
煙火里 找不到 童真的殘骸
只有我 守著安靜的沙漠
等待著花開
只有我 看著別人的快樂
竟然會感慨
就讓我 聽著天大的道理
不愿意明白
只有我 就是我 好奇怪
還在感慨
風陣陣吹過來 為何不回來
風一去不回來 悲不悲哀
麻木得那么快 應不應該
能不能慢下來
笑得開懷 哭得坦率
為何表情 要讓這世界安排
我就是我 我只是我
只是一場煙火散落的塵埃
風陣陣吹過來
風一去不回來
能不能慢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