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困擾了我很久很久的問題了,在我的人際關系中,當面對的是那種從不太熟悉漸漸過渡到熟悉的過程中的那些朋友,不知道用什么樣的狀態去對待ta們。
以下說的都是我自己會經歷的問題,不是泛指。
1. 當我們開始面對一段關系時,首先會感受到的是什么?
我想,對于我來說,也許我會考慮的是,ta對我什么感受呢?ta會喜歡我,還是排斥我呢?ta是不是和我同類呢?
當對方表現出對我接納的時候,我就會很開心,就會敞開自己,就會感覺自己被信任,我也會信任ta。
而這個時候,會出現一些很坑爹的狀況,我往往會根據我對別人的第一印象,和我感覺到的別人對我的反應就應對,當聊得很開心的時候,會忘記邊界,什么都倒出來,而很多時候,這樣是危險的。
2. 當這段關系進一步發展,你會開始出現糾結。
這里有兩種情況:
A. 隨著關系的不斷加深,熟悉,雙方的價值觀、人生觀、消費理念等暴露,你會開始發現原來這個人其實不太適合做很好的朋友。或者說,只適合做一些泛泛之交,然后你就會開始糾結,一開始因為印象太好,而敞開太多,讓自己陷入了一些比較尷尬的境地。
B. 依然隨著關系的不斷加深,兩個人越聊越投緣,于是雙方對彼此越來越喜歡,無論是同性或異性朋友,漸漸的,時間長了,都會對彼此產生一些期待,而有的時候,這些期待也許是不合理的。
比如,我對閨蜜的期待,我要求她非常的懂我,我要求當我做了一些也許會有些觸碰她底線的事情時候,她要接納。因為她是我閨蜜。
比如,我對異性朋友的期待,也許他其實只是普通朋友,可是我卻在無意識中對他有了伴侶的要求,于是出現各種糾結、痛苦。
以上這些,很自然,是人性使然,但是這種糾結其實有應對方式的。
3. 一切關系中的糾結,都是因為沒有確定邊界。
是的,當你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其實你就會釋然,一切糾結,都來自于邊界不清。
為什么會糾結,因為沒有看到自己的需求,也沒有看到對方的需求。
或者也可以這樣理解,對于自己的需求,想要去滿足,可是卻沒有考慮到對方能滿足自己什么樣的需求。
而對于對方,是你沒有看到對方的需求,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給予,那你們的關系肯定就沒有順暢,那之后你會糾結。
一方面,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呢,害怕自己的一些語言或行為讓對方不爽;另一方面,又因為對對方過多的期待,導致自己的需求總是沒有被完全滿足,于是自己很不爽。
我們感受一下,如果給了自己對對方的一個定位,我們是不是就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了,我們是不是就知道,該要求對方什么,不該要求對方什么了?那樣是不是就可以不糾結了呢?
4.如何確定邊界?
其實說如何確定邊界,就是探索需求,探索什么需求呢?
我們在這段關系中自己的需求和對方的需求。
首先,當我們剛開始和一個人接觸的時候,這個人是不熟悉的,說是陌生人也不過分,剛開始的接觸,聊的話題就不應該太深入,也不應該暴露自己太多,這是一種自我保護。
其次,當漸漸熟悉以后,在不斷的互動過程中,漸漸的發現自己的需求,并發現對方的需求,再根據需求確定邊界。
根據不同的定位,給予不同的行為模式。如果是可以做很好的朋友,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是泛泛之交,又做到什么程度。
而關鍵點在哪兒:如何去發現自己的需求和對方的需求。
其實發現需求是一種能力,在我理解,探索需求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了解自己,學會去懂自己,愛自己。然后自然就能在互動中找到自己的需求,需求都是相通的,了解了自己,自然就了解了別人。這些過程都不需要刻意,放松自然的去覺察即可。
只要時刻記住,我們需要在不斷的互動中,找到邊界,確定對方的定位。經過不斷的訓練,我想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也可以更好的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