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成功的三要訣,“堅持,不要臉,堅持不要臉”,逐漸登堂入室,躋身顯學,迎接山呼海嘯的頂禮膜拜。
昨天朋友圈讓一則創業公司報道刷屏了。看完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一個名為“宅代洗”的校園洗衣項目,在接受“鉛筆道”采訪時,說了這樣的故事。
醉人的畫風就這么堂而皇之地刊載在一家自稱“不說謊的融資媒體”上。也許當事人和采訪者渾而不覺,但警察蜀黍看不下去了。中國警察網安徽站的官微發了一條微博。
這就很尷尬了。
然而事情還沒完。
今天凌晨,“宅代洗”推送了一條洗地微博,提到“宅代洗團隊未做過剪斷洗衣房電線,本次事件純屬商業炒作行為。”
這不叫懺悔,叫雞賊。罵可以挨,牢不能坐。在大是大非面前,趕緊撇清。
可退一萬步講,即便真的“純屬商業炒作行為”,能想到這樣的點子,也叫人嘆為觀止。會寫出這樣的稿子,也令人心生敬意。從什么時候開始,不要臉也成為一門學問了?
我是學新聞的。大一的基礎課,老師就會講多方求證,少聽一面之詞,文章里更要慎用。十年過去了,現在通行的話術已經是:“自媒體時代了,傳統媒體那種稿子還有誰要看?”
明星八卦,創富傳奇,或者近在咫尺的狗血劇情,哪個不比字斟句酌的報道來得吸睛?事事費心處處思量的作者或小編,不通世故,貽誤戰機,怎么完成老板零預算還要10萬+閱讀的KPI?
我做過經濟記者。從業那會兒,無論什么創業項目,多數還有實體支撐。小到掃地機器人的光學感應器件,大到B2B的有機蔬菜養殖,創始人坐下來,會先遞上一份詳細的數據,幾份公司資質的證明。雖然也聊改變世界的理想,也講商業模式的顛覆,但臨了總還是要說一句:“要不我們去實地看看?”
而據說,現在的互聯網創業大潮,如果還能造福實體經濟,基本也就是催生了大街小巷的咖啡館。走進鬧市區或者創業園的咖啡館,如果沒聽到“天使輪A輪”、“流量紅利”、“日活用戶”、“電商復購率”,簡直就要掐一掐自己,猶恐相逢是夢中。
一邊是階層流動的通道堵塞,一邊是成功神話的風起云涌,創業似乎成了有志青年突破中產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按不少前輩的說法,創業的選擇,與其說是主動的搏擊中流,毋寧說是被動的恐懼作祟。出于對潦倒一生的擔憂,很多人“鋌而走險”。“富貴險中求”共同的決斷和急功近利的普遍浮躁,把陷入其中的人推向深淵。
我喜歡的作者闌夕(ID:techread)寫了一篇《為什么創業者越來越不要臉?》,列舉了大量先登上“神壇”,又黯然退場的年輕創業者。
吊詭的是,如果《大敗局》或《激蕩三十年》里記錄的起起落落還殘留著英雄主義的悲壯,在今天的宣傳話術里,部分“互聯網新貴”開始集體性地以打“擦邊球”為榮。
闌夕說:“創業者并不生而驕傲,這份事業無論有多么激動人心,它同樣需要遵從經濟規律、公共道德和法律秩序。”或許,正是追懲的缺位和大眾的善忘,令違法背德變得有恃無恐。
若是深究背后的根本邏輯,恐怕基于一種不自覺的共識:成功者沒有原罪,只要結果光鮮,過程不值一提。相對目的而言,手段無足輕重。
你也許看過這個段子:“化緣的改叫眾籌了,算命的改叫分析師了,八卦小報改叫自媒體了,統計改叫大數據分析了,忽悠改叫互聯網思維了,做耳機的改為可穿戴設備了,IDC的都自稱云計算了,辦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了,圈地蓋樓改叫科技園區了,借錢給朋友改叫天使投資了,放高利貸都改叫資本運作了。”
雖然極端,但能夠流傳,多少也說明了一些問題。互聯網本身沒有錯,但互聯網是最好的放大器:這個時代的野心和欲望,無所遁形。
背德的創業者只是縮影而已。電影營銷有票房造假,食品生產有化學“創新”,只要永遠向“錢”進,道德和倫理,不過是無當的累贅。
最有意思的是,我偶爾寫文章談道德,常常會收到這樣的回復:“這世上哪有什么絕對的道德和是非?從來都是各人的立場和利益而已。”
我才知道,原來道德已經是一種虛妄,是擋在滾滾行進的“我”面前的螳臂,是老朽衰頹的舊時代的遺毒。
而當下成功的三要訣,“堅持,不要臉,堅持不要臉”,逐漸登堂入室,躋身顯學,迎接山呼海嘯的頂禮膜拜。
消費升級,道德退化。很多人起初裝作不在意,直到真的不再介懷。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