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經偶然看到一個故事——“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這個故事對我影響很大,一直激勵著我在職場中努力向前。
今天聽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專欄,才得知,原來這個故事是他寫的。
2005年,是他主持廣州日報心理專欄的第一年。年底,他寫了一篇文章《2005年的七個心理寓言》。其中,第一個寓言文章名叫做《成長的寓言: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
01
原文如下:
一棵蘋果樹,終于結果了。
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對此,蘋果樹憤憤不平,于是自斷經脈,拒絕成長。第二年,它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肮?,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边@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還可以這樣:繼續成長。譬如,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被拿走90個,自己得到10個。
很可能,它被拿走99個,自己得到1個。但沒關系,它還可以繼續成長,第三年結1000個果子……
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等蘋果樹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曾阻礙它成長的力量都會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長是最重要的?!?/p>
為這個寓言,武志紅老師還配了心理點評文字:
你是不是一個已自斷經脈的打工族?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你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現實很快敲了你幾個悶棍,或許,你為單位做了大貢獻沒人重視;或許,只得到口頭重視但卻得不到實惠;或許……總之,你覺得就像那棵蘋果樹,結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與你的期望相差甚遠。
于是,你憤怒、你懊惱、你牢騷滿腹……最終,你決定不再那么努力,讓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幾年過去后,你一反省,發現現在的你,已經沒有剛工作時的激情和才華了。
“老了,成熟了?!蔽覀兞晳T這樣自嘲。但實質是,你已停止成長了。
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這種錯誤,是因為我們忘記生命是一個歷程,是一個整體,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成長過了,現在是到該結果子的時候了。我們太過于在乎一時的得失,而忘記了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這不是金庸小說里的自斷經脈。我們隨時可以放棄這樣做,繼續走向成長之路。
02
武志紅老師說,他能寫出這篇寓言,一是已經工作四年,看了自己和很多朋友的類似故事,二是在報社里也看到大量這種故事。特別是他看到身邊一些同事,剛來報社的時候,寫的文章還會讓他有佩服感,覺得很有才華,文字里有一種激情,但來了三四年后,這份激情就像是徹底消失了。這樣的同事,除了更熟悉新聞行業,掌握了很多人脈資源,他們本身的寫作能力沒有提升。
這太可惜了。
為什么會自斷經脈?他當時對精神分析還不夠理解,所以給出的解釋其實還缺乏精神分析的色彩。
以他現在的觀點看,之所以“自斷經脈”,是因為帶著攻擊性的原初生命力,需要在工作中去展開??墒?,如果在工作中缺一個自己說了算的空間,這份攻擊性就不能向外釋放,于是,轉而向內攻擊自己,變成了“自斷經脈”。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可能會導向自殺。
2008年到2009年期間,法國電信發生過員工連環自殺,兩年內共有35人,甚至一直持續到了2010年。這可怕的消息最后驚動了當時的法國總統薩科齊。法國勞工部的調查最終把原因歸為法國電信的管理層,認為他們3年內裁員2.2萬人的做法太強硬,例如沒有任何解釋地情況下迫使員工換崗,或沒有任何交代的降職。
裁員、換崗或降職,在商業社會很常見,但關鍵是管理層如何操作。如果不給員工任何解釋,都是管理層在傳遞一個信號——我可以對你為所欲為,我可以將我的意志強加給你。這個時候,員工也就沒什么權力空間可言了。
03
對此,武志紅老師的建議是:如果你在一個單位不管怎樣都找不到屬于你的權力空間,離開會是一個好選擇。
當一個公司能尊重每個人的權力空間時,這個公司就會趨向平等與開放。當一個公司過度尊重管理層的權力空間時,這個公司就會趨向于等級與封閉。
我們有幸都處在這樣一個時代,互聯網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巨大平臺,任何人都可以憑借自己閃耀的個性,找準一個點,為自己贏得一片空間。
實際上,作為一個公司,尊重員工權力空間的公司更容易獲勝。所以,我們需要尋找平等與開放的公司,才能更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而作為一個個體,如果你想獲得職業上的成功,你應該為自己去爭取屬于自己的權力空間。
PS.本文非原創,根據武志紅老師在得到APP的講課整理而成
【無戒365訓練營第1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