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約的第一個月就要過去了,偌大的辦公區域還剩下寥寥的幾個人,悠閑的人們已經悠閑的走掉,忙碌的人們依然在繼續忙碌。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待遇,不同的狀態,不同的節奏。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工作和生活中任何一個場景,都在不斷的重現人生最底層的邏輯,無一例外。
單位通知讓把之前移動硬盤的資料全部拷貝回管控電腦,要加密。于是我在班后坐下來,把原來的路徑再回過頭來走一遍。計算機技術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它能夠把現實世界里具體的人和事物都變成一串一串的數字,儲存在一個一個的小房子里,當我回過頭來再來看這些數字,它們就打開門一個一個的跳出來跑到我的面前,像是一條流動的河流。
記憶在這條流動的河里緩緩鋪開,往事一點一點重現,我看到了那些年里各種狀態下的自己。
那是2014年的小房子。我在比現在還要晚一些的時候坐在空蕩蕩的大廳里看文件,網點的同事們都走了,保安關掉了周圍的燈,只在我頭頂的區域留下一排,催促了幾次之后見我沒有要走的意思,囑咐我走時記得關燈,他就回到休息區看電視去了。我是在準備主辦的考試么?一定是!
我一定已經跟家里打過了電話,夫人帶著女兒已經睡著了吧。我聽到自己細聲讀文件的聲音,也聽到肚子咕嚕嚕叫的聲音,我還聽到自己跟自己說,我必須在今晚再多看一遍的聲音!因為我沒有可以倚仗的東西,除了一腔孤勇。我走出網點的大廳時,看見月亮高高的掛在天上,天空那么清澈高遠。
我不懼怕黑暗和孤獨,也不懼怕饑餓和寒冷。只要有一絲進步的可能,我就去爭取,去追求,去努力。只是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我能夠記住冗長繁瑣的代碼文件,卻讀不懂復雜百倍的人情世故,我在每次加完班聚完餐哪怕旅游的途中時時仰望回家的路,卻怎么也記不住世道人心里那千萬條的套路。
那是2016年的小房子。我在從寧夏回來的飛機上睡著了。那是新年前的最后一個項目,雖然顛簸,雖然緊迫,總算是搞定收工可以回家過年了。在過去的一年多里,經歷比過去三十年都要精彩,那里面有對新的方向的憧憬,有對過往的不舍和留戀,有對更高更真實的規則的無意接觸。接觸之后發現原來的很多努力,都用錯了方向,就像你用很大很大的沖勁,把自己落到了海水里。
飛機降落在新鄭機場的時候,正是中午陽光正盛的時候,好多人匆忙地拉著行李走下飛機在等待區的人群中尋覓他們久別或小別的親人或戀人,那些腳步中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歡喜;好多人一路小跑從一架飛機趕往另一架飛機,像是從人生的一個戰場跑向另一個戰場,那些步伐中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收獲。涌動的人流像永不停歇的時間之河,攜裹著一切勇往直前。
回來后我寫下了這樣的年終總結:
2016年過去了,感覺完全沒有可以懷念的東西。想來想去,可算得上收獲的,也只有3個詞:
1、與“規則”多次碰撞。
根源在于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量,包括可以迎面擊碎的力量,也包括可以退而求全的策略。所謂屌絲逆襲,只可能存在于作品中。需要明白,然后默默等待。苦惱比較少的人往往是能更早一步看清自己的“實際能力”的人,這使得他們可以在各種有限的空間里輾轉騰挪,舞出姿態。
2、需要向“現實世界”再進一步。
根源在于需要在不同的角色間轉換,這時不要區分面對的是深愛的人還是陌路人。因為他們的需求是一樣的,因為他們跟我是一樣的,每個的眼里都有一個他自己看到的正確的世界。雖然不可避免的要浪費很多沒有意義的精力,但人生總要有一些時間是用來浪費的。所以素黑說,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哪怕在最愛的人身邊。
3、不去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
根源在于需要不斷的努力進取,不管是取得新成績的時候,還是念念不忘于已經失去的東西的時候。我一定需要再努力才可以。真的是越努力越幸福。如果可以讀書就絕不看沒有價值的新聞,如果可以陪孩子就絕不看電視或玩手機。如果什么都不想做,可以走路也可以發呆。
那是2017年的小房子。那一年我在工作之余讀了好多書,有圖為證,總共30本,每本記下來的都有讀書筆記。如果每一年都能讀這么多的書,還讀的這么認真,不管這一年曾經歷了什么,也都不枉了。
那是2018年的小房子。那是2019年的小房子。那是2020年的小房子。在那些小房子里的我,都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的我,為了本職崗位上的一點職責,自己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還曾經把家人丟在背后,曾經讓所有親人為我讓步。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很難說,什么是值得,什么是不值得。
不管值得與否,原來的自己都曾那么努力過。
十年之約的第一個月里,先后經歷了暴雨水災的余孽,去而復返的疫情,和再次降臨的持續性降雨。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真的覺得很無力。
一個月里面接連走了兩位同事,都是跟自己有很大交集的人,他們的調動,不管是自己尋找的出路還是單位統一的部署,都無法改變一個既成的事實:不動一動,已經沒有什么前景可言了。
這個月讀了四本書,每一本都印象深刻。也許在過往現在和未來的歲月里,心靈深處陪伴的每一本書所帶來的震撼和感動,才是多年后驀然回首時最珍貴的回憶。
感謝過去多年,曾經那么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