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韓寒說出了那句:懂了這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之后,我就陷入了自我懷疑,我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是這樣,因為我以前也看了很多書,自我感覺懂了很多道理,但是我自己感覺到自己其實并沒有多么大的變化。
現在最流行的就是認知學習,人生大部分問題貌似都是認知方面的影響所帶來的,這樣說倒也沒錯,但我覺得這個答案太過模糊了,因為現實的問題只要做了才能解決,而認知和行為的關系,卻說不是很清楚。
真正的行為到底是怎么觸發的?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是想法,是想法讓我們有了行動。有了想法就該去行動,就是基于想法會觸發行動的原理,可我們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明顯這里面的關系具有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有時候我們有了想法馬上就會去做,有時候并沒有。
如果想法和行動不具有強相關關系,那么再怎么基于想法來改進行動力,我覺得都是有問題的,那么到底什么觸發了行動?到底是什么讓我們決定做什么而不做什么的呢?
選擇
是我們的選擇觸發了我們的行動。只有選擇了,才會去做。
下班以后,去運動還是葛優躺?這是一種選擇。學習還是玩耍?這是一種選擇。是什么也不做還是做點什么?這也是選擇。而且不選擇,同樣也是一種選擇。
只要做出來了選擇,肯定就會產生相對應的行為。
那么我們是怎樣做出選擇的呢?
思考,我們通過思考做出的選擇,當每天的第一束陽光照到床邊,我們揉著眼睛醒來以后,我們就進入了每時每刻不間斷的思考決策,這個思考的過程也不復雜,就是比較,比較的基準有時候是基于理性的,有時候僅僅只是基于自己的直覺。通過思考比較,我們覺的哪個重要,我們就選擇哪一項。比起跑五公里來說,現在吃塊奶油蛋糕更能讓大腦開心,你覺的大腦會選擇哪一樣呢?
行動之前我們都會選擇,選擇之前就會有一個思考,思考的內容便是到底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和什么最重要。這種思考重要性的過程通過對比來不斷實現的,幾個選項放在一起,哪一項自己就是覺的很重要,那么我們準會選擇這個選項。
這種思考什么最重要的過程說的更加形象具體一點兒就是思考什么對我最有利益。利益這個詞現在蘊含了很多貶義的特征,但這是現實。我們人生下來那一刻開始,就是一個不斷的消耗資源的過程,占有資源消耗資源的過程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生存而已。
每一個選擇都有我們的思考,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會思考,不要說人了,動物也會思考。狗見了人會搖頭擺尾,就是思考以后的選擇。
會思考與會正確的思考是兩件事。
我們常用的正確思考方式有兩種: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
這兩種基本的思考方法在生活中被我們大多數人給忽視了,想要學會這樣理性的思維方式也不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學會思考自己的思考。
而想要思考自己的思考,首相就要搞清楚自己思考過程,開啟自己的元認知。如果沒有元認知就很難感受到自己思考后做出選擇的過程,還以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開啟了元認知以后,我們會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不僅僅不會正確的思考,而且還不知道思考是有前提的。
對,思考的前提才是真正影響行動的關鍵。可以這樣說,任何思考都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你認為自然而然的事情,它不需要原因也不需要論證,而是你覺的事情本來就是這樣。
這些東西也是我們構成自我意識的底層概念。比如對于信仰宗教的人來說,你想讓他相信科學,只不過是在逼他找到更多證明上帝存在的證據,如果他說不過你,他也只是認為自己還沒找到,并不能說明上帝不存在同時讓他更堅定了自己的信仰。
這樣的思考并沒有什么邏輯錯誤,但這個思考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他深信上帝。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和一些問題的解答,很多時候前提都是為孩子好,雖然這種為孩子好的預設前提目的是為了孩子,然而基于家長的主觀判斷很難做到真正有益于孩子。
這種前提是怎么形成演化的呢?
基于兩個因素,利益和恐懼。
前面我提到,我們思考什么重要,這個所謂的重要就是什么對我更有利,有利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有時候精神上的也是一種有利。不管那種類型的利益,其真正受益者都不是你,而是你的大腦。為什么這么說呢?吃飯到底是身體舒服了呢?還是大腦?看看腦癱的想不想吃飯就可以知道了。
其實我不太喜歡利益這個詞,因為這個詞我們的語言里充滿了負面的東西,追求利益貌似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很可能也是因為我們古代的商業不發達,并且社會主旋律也是鄙視從商,鄙視鏈就是士農工商,士就是讀書做官。
但是追求利益并沒有什么不對的,我們人類從一生下來就需要生存,而生存本身就需要消耗資源,追求利益的本質就是追求資源,這并沒有什么錯,那么為什么利益卻蘊含了這么多負面的意義呢?
可為什么利益還是有這么負面的內容在里面呢?因為追求自己的利益并沒有錯,但是影響了別人的利益就不好了,要是讓人有了損失可能還要承受報復。如果再影響了一群人的利益那么你就是沒有公德心了。
但如果你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恰好讓很多人也得到了利益,那么這些人還會喜歡你感激你,覺得你是好人。這樣看來的話實際利益這個詞本身沒有錯,錯只在影響了別人。所以看到這里的讀者把利益當作一個中性詞匯來看會更好理解一些。
最近看《第五項修煉》里面講到了系統思維,系統思維就是考慮問題的時候不再是單因果關系,而是考慮整個系統各個因素 的相互作用。里面提供了一個關系模型其中包括正反饋、負反饋、延遲反饋。正反饋就是說系統中的這個因素能夠促進系統向前發展,負反饋就是說系統中的這個因素使系統保持穩定或者抑制系統發展。延遲反饋說的則是這個因素給系統帶來的促進或者抑制的影響需要一段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通過這種思考方式,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恐懼和利益,恐懼就是負反饋,讓人的思考方向更傾向于不做什么,而利益就是正反饋,它促使我們的思考傾向于去做什么。
這是前提形成的兩個重要影響因素。思考為前提服務,邏輯為思考服務,結論為選擇服務,剩下的只不過是選擇所對應的行為,而行為構成了我們每個不一樣人的命運。
最后再談談很多人認為自己很多行為并沒有什么所謂的思考和選擇啊?從直覺上感知確實是這樣,我認為他實際上是忘記了習慣,我對習慣的定義是自動化回路。
同樣或者類似的場景,我們第一次遇到需要思考和選擇,但是重復一定次數以后就完全不需要了,直接構成習慣回路或者說及時反應。通過這種回路,當然讓你感受不到思考了,但是一旦明白這里面蘊含的思考,那么改進有些不好的習慣,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感謝您的閱讀,我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