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三章至柔

[通行版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①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②,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③及之。

[譯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于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注釋]

1、馳聘:形容馬奔跑的樣子。

2、無有入無間:無形的力量能夠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無有:指不見形象的東西。

3、希:一本作“稀”,稀少。


【帛書版原文】

第六章 至柔(43)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①。

無有入於無閒,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②。

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③。

①至:《說文》:“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同“到”,又有極、最等義。至柔,即極柔。指事物道性本質的、至虛的“炁”性物質,德“一”能量。

馳:《說文》:“大驅也”。使馬長驅。? 騁:《說文》“直馳也”。

致:《說文》“送詣也”。《段註》:“言部曰:‘詣,候至也。’送詣者,送而必至其處也。引申爲招致之致。”通行本作“至”。

堅:《說文》“堅,剛也”。本義爲泥土堅硬,泛指堅硬之物。

句義:水之柔弱能勝剛強,而真正至柔至弱者莫過於先天一“炁”。此道性德“一”之“炁”生二、生三,化生萬物。萬物既成,其“器”性狀態顯現,而且“炁”貫穿於“器”的內外始終,“炁”與“器”成爲萬物的陰陽二重特性,太極圖象喻其性。只有站在太極弦上執兩用中才能整體把握事物的本質。萬物陰性的一面表現爲“炁”態狀,是無爲思識才能觀察的無相物質。萬物陽性一面表現爲“器”態狀,即有爲意識可觀可見的、有形有相的實體狀物質。“炁”爲“器”母,“器”爲“炁”子;“炁”秉承先天,“器”落於後天;“炁”至柔至弱,“器”相對剛而強;“炁”只有無爲而得,“器”則有爲意識可解;“炁”只有慧性可覺察,“器”則憑智識可以知曉;“炁”至則“器”成,“炁”竭則“器”亡;“炁”爲德“一”之本,“器”則爲樸散之末。“炁”和“器”都是組成萬物的物質屬性,缺一不可。而且形而上的“炁”決定和制約著形而下的“器”。由此可見,天下之至柔至弱之“炁”生成、制約、駕馭著萬事萬物之“器”。這就是所以柔勝強、弱勝剛的根本道理。

②閒:“間”之異體,亦通“閑”。通行本作“間”。

無有:即無形有質的“炁”狀德“一”能量物質。

無閒:沒有間隙之處。

吾:甲本作“五”,修真學中與“吾”通假,攢簇五行五德歸一,方能深切感受“吾”無“口”的不同。乙本同通行本作“吾”,丟失修真訣義。五:《說文》:“五行也。從二從乂,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金石文字辨異》:“隋龍藏寺碑北拒吾堂。案:五爲吾。”? 本章闡述“無”及“無爲”的妙用,虛無的“炁”無所不入,即使不存在間隙之處也可進入,由此可見“道無德一行爲(無爲)”的益處。

③希:少、無等義。


【個人理解】

? ? 可以理解為一種精神力量和能量場的意思,所謂的“堅”都是指的有形有質的東西,而“柔”則是指的先天的無形有質的東西,馳騁指的其實就是駕馭的意思,為什么說至柔可以駕馭至堅呢?因為在老子認為萬物的起源都是虛空的“無”,從無到有這樣一個過程當中生發萬物,所以實際上有形的物質都是來自于無形的先天之“炁”。第四十章里面所述的“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其實就已經闡述了這個觀點,從無到有經歷了太易(無)、太初(炁)、太始(形)、太素(質)、太極(陰陽)五運階段,從無形變為有形,無質變為有質的一個過程,所以“至柔”其實就是說的無形有質的能量,“至堅”是指的物質形成之后的一種有形的狀態,所謂的“以柔制剛”說的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概念,不是簡單的統一層面的硬碰硬的對抗,而是從更高的層面滲透、浸潤、影響而達到“制剛”的效果的。

? ? ? 正因為無形有質的這種至柔可以進入到看似沒有任何間隙的至剛之物中,所以我才領悟到了“無為”的好處,老子所說的無為其實不是說的無所作為,千萬不要站著現實主義的角度去理解這個“無為”的概念,真正的無為就好像看上去沒有做什么,順其自然,但其實只不過是在遵循規律做事罷了,是在積極的有所作為,這個應該從更高一個層面的精神維度去理解“無為”的意思。不言之教其實就是“無為”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老師不說方法,只是自己做事,這個是讓學生學習的一種境界,真正用語言教導的方式不能引發人的自省思維意識,真正由內而外的學習動力才是學好的根本所在,古時候的辦學書院教書育人,里面的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習,老師只是通過集中形式進行答疑解惑,也就是大家讀書學習的過程當中有疑問才問老師,其他時間都是靠自己,老師也不會刻意去組織大家學習什么,主要只是負責答疑解惑而已,所以古語有云:“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說的就是這么個道理。

? ?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這種情況是很少能做到,因為大家都喜歡用后天的智識去做事情,認為做得越多就越好,而忽視了這個道的規律,德的本質,正所謂“過猶不及”,畫蛇添足,說的就是做事做過頭的極端意思,這就好像要去一個地方,本來走路可以時間剛好抵達辦事,結果非要坐車去,早早趕到了,可是要去的地方沒開門,還要等待。道家的思維主張順應自然,花最小的力氣做最大的活,不要瞎折騰自己,想清楚再去做,不要盲目焦慮導致做事過頭,真正做的好的,其實都是輕松的,都是掌握了規律的,不花費太多的口舌,沒有太多的動作,就這樣把事情做好了,而這樣的情況不多,就是因為懂得這個道理掌握規律做事的人不多。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通行版原文] 反者道之動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③,有生于無④。 [譯文]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
    做自己的思想家閱讀 527評論 0 1
  • 《道德經》 [春秋]李耳 卷上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
    code_w閱讀 430評論 0 0
  • 王赫楠 大家好,我是推銷員王xx,請看我的名片。今天讓我來給您們介紹四把特別的椅子。 ...
    一片冰心_236f閱讀 263評論 0 0
  • 最近,很多家長都談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今天找到幾個方法,簡單給大家分享下。當然,每種方法可能會適用不同類型不...
    自由自在的白云閱讀 267評論 0 4
  • 圖1 榮成龍家村種植了大量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威海無花果”。村外的河邊,一位老者在悠閑垂釣 一位老者悠閑地在...
    心語_f8a1閱讀 39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