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孩子,從小你就是個愛讀書的孩子,當你從一篇篇童話故事到一本本兒童小說,再到現在的知識百科、系列叢書……你拿起書本,沉浸于書香,卻從未問過媽媽——我,為什么要讀書?
其實你不問,相信你也早已在書中尋找到了答案。
圖片發自簡書App
所謂生活的廣度和深度,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格局。而這個人的格局,是由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經過的事所決定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你知道嗎,知乎上有個提問:“讀了的書大多數都忘記了,那讀書還有什么用?”有一個答案獲得了無數人的贊同——“我從小到大吃了很多食物,大多數都排出了身體,剩下的成為了我的骨和肉。我想,讀書之于思想,和食物之于身體,應該是一個道理。”
思想和精神都是無形無質的,讀書獲得的東西也一樣。許多人并不明白自己當下讀的書對自己究竟有和幫助,但就如知乎上這個答案所說,你讀過的書,即使忘了內容,但它已經讓你無形中擁有了思考的能力,讓你能保持清澈的頭腦看待自己的人生和這個世界。
圖片發自簡書App
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除了自己生活的這個現實世界之外,還擁有了無數個更為浩瀚也更為豐富的廣闊世界。這個暑期,你用了55天讀了12本書,并寫下了萬字的感悟,媽媽相信,你定是在書中逐漸品味到了書中三味,才會如此癡迷!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朱熹《朱子語類》云:讀書和“吃果子相似,未識滋味時,吃也得,不吃也得。到識滋味了,要住,自住不得。”宋人李淑對“三味”釋曰:“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醢醯,是為書三味。”意謂經書味如肉汁,史書味如帶骨的肉塊,子書味如肉醬。魯迅幼年就讀的亦取名為“三味書屋”。
媽媽希望你能在書中走更遠路,欣賞更美的風景,了解更廣闊的世界,從而擴大自己的人生格局。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20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