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黃帝問道:我聽說方士之中,有人以腦髓為臟,有人以腸胃為臟,也有的把這些都稱為腑,如果向它們提出相反的意見,卻又都堅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種理論是對的,希望你談一談這個問題。
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種是稟承地氣而生的,都能貯藏陰質,就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它們的作用是藏而不瀉,叫做奇恒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是稟承天氣所生的,它們的作用,像天一樣的健運周轉,所以是瀉而不藏的,它們受納五臟的濁氣,所以稱為傳化之腑。這是因為濁氣不能久停其間,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泄的緣故。此外,肛門也為五臟行使輸瀉濁氣,這樣,水谷的糟粕就不會久留于體內了。所謂五臟,它的功能是貯藏經氣而不向外發瀉的,所以它是經常地保持精神飽滿,而不是一時地得到充實。六腑,它的功能是將水谷加以傳化,而不是加以貯藏,所以它有時顯的充實,但卻不能永遠保持盛滿。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實了,但腸中還是空虛的,食物再下行,腸充實了,而胃中就空虛了,這樣依次傳遞。所以說六腑是一時的充實,而不是持續的盛滿,五臟則是持續盛滿而不是一時的充實。
黃帝問道:為什麼氣口脈可以獨主五臟的病變呢?
岐伯說:胃是水谷之海,為六腑的泉源,飲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經足太陰脾的運化輸轉,而能充養五臟之氣。脾為太陰經,主輸布津液,氣口為手太陰肺經過之處,也屬太陰經脈,主朝白脈,所以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氣口的。而五氣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變,則鼻為之不利。凡治病并觀察其上下的變化,審視其脈侯的虛實,查看起情志精神的狀態以及癡情的表現。對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是不能與其談論至深的醫學理論的,對那些討厭針石治療的人,也不可能和他們講什麼醫療技巧。有病不許治療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強治療也收不到應有的功效。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黃帝問道:醫生醫療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但結果都能痊愈,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緣故。例如東方的天地始生之氣,氣候溫和,是出產魚和鹽的地方。由于地處海濱而接近于水,所以該地方的人們多吃魚類而喜歡咸味,他們安居在這個地方,以魚鹽為美食。但由于多吃魚類,魚性屬火會使人熱積于中,過多的吃鹽,因為咸能走血,又會耗傷血液,所以該地的人們,大都皮膚色黑,肌理松疏,該地多發癰瘍之類的疾病。對其治療,大都宜用砭石刺法。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從東方傳來的。
西方地區,是多山曠野,盛產金玉,遍地沙石,這里的自然環境,象秋令之氣,有一種收斂引急的現象。該地的人們,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風,水土的性質又屬剛強,而他們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飲食都是鮮美酥酪骨肉之類,因此體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們的形體,他們發病,大都屬于內傷類疾病。對其治療,宜用藥物。所以藥物療法,是從西方傳來的。
北方地區,自然氣候如同冬天的閉藏氣象,地形較高。人們依山陵而居住,經常處在風寒冰冽的環境中。該地的人們,喜好游牧生活,四野臨時住宿,吃的是牛羊乳汁,因此內臟受寒,易生脹滿的疾病。對其治療,宜用艾火炙灼。所以艾火炙灼的治療方法,是從北方傳來的。
南方地區,象自然界萬物長養的氣候,陽氣最盛的地方,地勢低下,水土薄弱,因此霧露經常聚集。該地的人們,喜歡吃酸類和腐熟的食品,其皮膚腠理致密而帶紅色,易發生筋脈拘急、麻木不仁等疾病。對其治療,宜用微針針刺。所以九針的治病方法,是從南方傳來的。
中央之地,地形平坦而多潮濕,物產豐富,所以人們的食物種類很多,生活比較安逸,這里發生的疾病,多是痿弱、厥逆、寒熱等病,這些病的治療,宜用導引按#的方法。所以導引按#的治法,是從中央地區推廣出去的。
從以上情況來看,一個高明的醫生,是能夠將這許多治病方法綜合起來,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使患者得到適宜治療。所以治法盡管各有不同,而結果是疾病都能痊愈。這是由于醫生能夠了解病情,并掌握了治療大法的緣故。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黃帝問道:我聽說古時治病,只要對病人移易精神和改變氣的運行,用一種“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現在醫病,要用藥物治其內,針石治其外,疾病還是有好、有不好,這是什麼緣故呢?
岐伯回答說:古時候的人們,生活簡單,巢穴居處,在禽獸之間追逐生存,寒冷到了,利用活動以除寒冷,暑熱來了,就到陰涼的地方避免暑氣,在內沒有眷戀羨慕的情志牽掛,在外沒有奔走求官的勞累形役,這里處在一個安靜淡薄、不謀勢利、精神內守的意境里,邪氣是不可能深入侵犯的。所以既不須要藥物治其內,也不須要針石治其外。即使有疾病的發生,亦只要對病人移易精神和改變氣的運行,用一種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現內則為憂患所牽累,外則為勞苦所形役,又不能順從四時氣候的變化,常常遭受到“虛邪賊風”的侵襲,正氣先餒,外邪乘虛而客襲之,內犯五臟骨髓,外傷孔竅肌膚,這樣輕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醫好疾病了。
黃帝道:很好!我想要臨診病人,能夠察其死生,決斷疑惑,掌握要領,如同日月之光一樣的心中明了,這種診法可以講給我聽嗎?
岐伯曰:在診法上,色和脈的診察方法,是上帝所珍重,先師所傳授的。上古有位名醫叫僦貨季,他研究色和脈的道理,通達神明,能夠聯系到金木水火土以及四時、八風、六合,從正常的規律和異常的變化,來綜合分析,觀察它的變化奧妙,從而知道其中的要領。我們如果要能懂得這些要領,就只有研究色脈。氣色是象太陽而有陰晴,脈息是象月亮而有盈虧,從色脈中得其要領,正是診病的重要關鍵。而氣色的變化,與四時的脈象是相應的,這是上古帝王所十分珍重的,若能明白原理,心領神會,便可運用無窮。所以他能從這些觀察中間,掌握情況,知道去回避死亡而達到生命的安全。要能夠做到這樣就可以長壽,而人們亦將稱奉你為“圣王”了。
中午時候的醫生治病,多在疾病一發生就能及時治療,先用湯液十天,以祛除“八風”、“五痹”的病邪。如果十天不愈,再用草藥治療。醫生還能掌握病情,處理得當,所以邪氣就被征服,疾病也就痊愈。至于后世的醫生治病,就不是這樣了,治病不能根據四時的變化,不知道陰陽色脈的關系,也不能夠辨別病情的順逆,等到疾病已經形成了,才想用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醫術淺薄、工作粗枝大葉的醫生,還認為可以用攻法,不知病已形成,非攻可愈,以至原來的疾病沒有痊愈,又因為治療的錯誤,產生了新的疾病。
黃帝道:我愿聽聽有關臨證方面的重要道理。
岐伯說:診治疾病極重要的關鍵在于不要搞錯色脈,能夠運用色脈而沒有絲毫疑惑,這是臨證診治的最原則。假使色脈的診法掌握,則對病情的順逆無從理解,而處理亦將有倒行逆施的危險。醫生的認識與病情不能取得一致,這樣去治病,會損害病人的精神,若用以治國,是要使國家滅亡的!因此暮世的醫生,趕快去掉舊習的簡陋知識,對嶄新的色脈學問要鉆研,努力進取,是可以達到上古真人的地步的。
黃帝道:我已聽到你講的這些重要道理,你說的主要精神是不離色脈,這是我已知道的。
岐伯說:診治疾病的主要關鍵,還有一個。
黃帝道:是一個什麼關鍵?
岐伯說:一個關鍵就是從與病人接觸中問得病情。
黃帝道:怎樣問法?
岐伯說: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關好門窗,與病人取得密切聯系,耐心細致的詢問病情,務使病人毫無顧慮,盡情傾訴,從而得知其中的真情,并觀察病人的神色。有神氣的,預后良好;沒有神氣的,預后不良。
黃帝說:講得很好。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黃帝問道:用五谷來做成湯液及醪醴,應該怎樣?
岐伯回答說:必須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桿作燃料,因為稻米之氣完備,稻桿又很堅勁.
黃帝問道:何以見得?
岐伯說:稻稟天地之和氣,生長于高下適宜的地方,所以得氣最完;收割在秋時,故其桿堅實。
黃帝道:上古時代有學問的醫生,制成湯液和醪醴,但雖然制好,卻備在那里不用,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古代有學問的醫生,他做好的湯液和醪醴,是以備萬一的,因為上古太和之世,人們身心康泰,很少疾病,所以雖制成了湯液,還是放在那里不用的。到了中古代,養生之道稍衰,人們的身心比較虛弱,因此外界邪氣時常能夠乘虛傷人,但只要服些湯液醪醴,病就可以好了。
黃帝道:現在的人,雖然服了湯液醪醴,而病不一定好,這是什麼緣故呢?
岐伯說:現在的人和中古時代又不同了,一有疾病,必定要用藥物內服,砭石、針炙外治,其病才能痊愈。
黃帝道:一個病情發展到了形體弊壞、氣血竭盡的地步,治療就沒有辦法見效,這里有什麼道理?
岐伯說:這是因為病人的神氣,已經不能發揮他的應有作用的關系。
黃帝道:什麼叫做神氣不能發生他的應有作用?
岐伯說:針石治病,這不過是一種方法而已。現在病人的神氣已經散越,志意已經散亂,縱然有好的方法,神氣不起應有作用,而病不能好。況且病人的嚴重情況,是已經達到精神敗壞,神氣離去,容衛不可以再恢復的地步了。為什麼病情會發展到這樣的地步的呢?由于不懂得養生之道,嗜好欲望沒有窮盡,憂愁患難又沒有止境,以致于一個人的經氣敗壞,容血枯澀,衛氣作用消失,所以神氣失去應有的作用,對治療上的方法以失卻反應,當然他的病就不會好。
黃帝道:凡病初起,固然是精微難測,但大致情況,是避先侵襲于皮膚,所謂表證。現在經過醫生一看,都說是病已經成,而且發展和預后很不好,用針石不能治愈,吃湯藥亦不能達到病所了。現在醫生都能懂得法度,操守術數,與病人象親戚兄弟一樣親近,聲音的變化每日都能聽到,五色的變化每日都能看到,然而病卻醫不好,這是不是治療的不早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病人為本,醫生為標,病人與醫生不能很好合作,病邪就不能制服,道理就在這里。
黃帝道:有的病不是從外表毫毛而生的,是由于五臟的陽氣衰竭,以致水氣充滿于皮膚,而陰氣獨盛,陰氣獨居于內,則陽氣更耗于外,形體浮腫,不能穿原來的衣服,四肢腫急而影響到內臟,這是陰氣格拒與于內,而水氣弛張于外,對這種病的治療方法怎樣呢?
岐伯說:要平復水氣,當根據病情,衡量輕重,驅除體內的積水,并叫病人四肢做些輕微運動,令陽氣漸次宣行,穿衣服帶溫暖一些,助其肌表之陽,而陰凝易散。用繆刺方法,針刺腫處,去水以恢復原來的形態。用發汗和利小便的方法,開汗孔,瀉膀胱,使陰精歸于平復,五臟陽氣輸布,以疏通五臟的郁積。這樣,經氣自會生成,形體也強盛,骨骼與肌肉保持著常態,正氣也就恢復正常了。
黃帝道:講得很好。
玉版論要篇十五
黃帝問道:我聽說《揆度》、《奇恒》所指的內容各不相同,應當怎樣運用呢?
岐伯回答說:《揆度》是權衡和度量疾病的深淺的。《奇恒》是說明異常疾病的。請允許我談談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脈變》、《揆度》雖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個,就是觀察色脈之間有無神氣。人體神機的運轉是不回折的,若回折就不能運轉,人也就失去了生生之機!這個道理是極其重要的,色脈的診察雖然淺近,而微妙之處卻在于察神機。把它記錄在玉版上,以便與《玉機真臟論》參合應用。
面色的變化,表現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應分別審察其主病的要領。若病色淺的,說明病情尚輕,可用五谷湯液調治,十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說明病情較重,須用藥劑治療,二十一天可以治愈;若病色過深的,說明病情更重,必須用藥酒治療,一百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澤、顏面瘦削,為不治之癥,到一百天就要死亡。若脈象短促而陽氣虛脫的,是死證;溫熱病而正氣極虛的,也是死證。
病色表現在面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應分別審察其主病的要領。病色卜移為逆,下移為順;女子病色在右側的為逆,在左側的為順;男子病色在左側的為逆,在右側的為順。如果病色變更,變順為逆,在男子則為重陽,是死證,在女子則為重陰,也是死證。若陰陽相反,應盡快權衡病情的輕重,采取適當的治療措施,使陰陽趨于平衡,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
脈象強勁搏指有力,肢體疼痛沉重、或痿軟不能行走,這是寒熱之邪侵犯人體、邪氣亢盛所致。脈孤而無胃氣說明化源將絕,元氣耗散;脈見虛弱而又兼泄利,為陰血損傷。凡脈見孤絕為逆,脈見虛弱為順。運用《奇恒》的方法,從手太陰肺經寸口脈來研究,出現"所不勝"的脈象叫做逆,預后多不良;出現“所勝”的脈象叫做從,預后良好。自然界八風、四時之間的相互勝復,是循環無端、終而復始的,一旦失常,就不能用常理來推斷了。至此,則《揆度》、《奇恒》的要點都論述完畢了。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黃帝問道:診病的重要關鍵是什麼?
岐伯回答說:重要點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正月、二月,天氣開始有一種生發的氣象,地氣也開始萌動,這時候的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當明盛,地氣也正是華茂而欲結實,這時候的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極,地氣上升,這時候的人氣在頭部;七月、八月,陰氣開始發生肅殺的現象,這時候的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漸盛,開始冰凍,地氣也隨著閉藏,這時候的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凍更甚而陽氣伏藏,地氣閉密,這時候的人氣在腎。由于人氣與天地之氣皆隨順陰陽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應刺經脈俞穴,及于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較重的應久留其針,其氣傳布以后才出針,較輕的可暫留其針,候經氣循環一周,就可以出針了。夏天的刺法,應刺孫絡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氣盡去,就以手指捫閉其針孔伺其氣行一周之頃,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秋天的刺法應刺皮膚,順著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論上部或下部,同樣用這個方法,觀察其神色轉變而止。冬天的刺法應深取俞竅于分理之間,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較輕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針,而稍宜緩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須根據氣之所在,而確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可使脈亂而氣微弱,邪氣反而深入,浸淫于骨髓之間病就很難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有使人不思飲食,而且少氣了;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春病在肝,發為筋攣,邪氣因誤刺而環周于肺,則又發為咳嗽,病不能愈,肝氣傷,將使人時驚,肺氣傷,且又使人欲哭;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傷了腎氣,以致邪氣深著于內臟,使人脹滿,其病不但不愈,肝氣日傷,而且使人多欲言語。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卷怠;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氣傷而聲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傷,腎失其母,故虛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樣子;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傷了腎氣,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氣而少氣,水不涵木而時常要發怒。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血氣上逆,惕然不寧,且又善忘;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病不能愈,心氣傷,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臥,心不藏神,又且多夢;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傷了腎氣,病不能愈,凡使人腎不閉藏,血氣內散,時時發冷。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肝氣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中如見怪異等物;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病不能愈,反使人脈氣發泄,而邪氣閉痹于脈,發為諸痹;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病不能愈,化源受傷,凡使人常常作渴。
凡于胸腹之間用針刺,必須注意避免刺傷了五臟。假如中傷了心臟,經氣環身一周便死;假如中傷了脾臟,五日便死;假如中傷了腎臟,七日便死;假如中傷了肺臟,五日便死;假如中傷隔膜的,皆為傷中,當時病雖然似乎好些,但不過一年其人必死。刺胸腹注意避免中傷五臟,主要是要知道下針的逆從。所謂從,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腎等處,應該避開;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開,就會刺傷五臟,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應先用布巾覆蓋其處,然后從單布上進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這樣就不會把五臟刺傷了。在用針刺治病的時候,必須注意安靜嚴肅,以候其氣;如刺膿腫的病,可以用搖針手法以出膿血;如刺經脈的病,就不要搖針。這是刺法的一般規矩。
黃帝問道:請你告訴我使二經氣絕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兩目上視,身背反張,手足抽掣,面色發白,出絕汗,絕汗一出,便要死亡了。少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耳聾,遍體骨節松懈,兩目直視如驚,到了目珠不轉,一日半便要死了;臨死的時候,面色先見青色,再由青色變為白色,就死亡了。陽明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口眼牽引歪斜而困動,時發驚惕,言語胡亂失常,面色發黃,其經脈上下所過的部分,都表現出盛燥的癥狀,由盛燥而漸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少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面色發黑,牙齦收削而牙齒似乎變長,并積滿污垢,腹部脹閉,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太陰經脈氣絕的時候,,腹脹閉塞,呼吸不利,常欲噯氣,并且嘔吐,嘔則氣上逆,氣上逆則面赤,假如氣不上逆,又變為上下不通,不通則面色發黑,皮毛枯樵而死了。厥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胸中發熱,咽喉干燥,時時小便,心胸煩躁,漸至舌卷,睪丸上縮,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經脈氣絕敗壞的癥候。
? ? ?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黃帝問道:診脈的方法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診脈通常是以清晨的時間為最好,此時人還沒有勞于事,陰氣未被擾動,陽氣尚未耗散,飲食也未曾進過,經脈之氣尚未充盛,絡脈之氣也很勻靜,氣血未受到擾亂,因而可以診察出有病的脈象。在診察脈搏動靜變化的同時,還應觀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氣,診察五色的變化,以審臟腑之強弱虛實及形體的盛衰,相互參合比較,以判斷疾病的吉兇轉歸。
脈是血液匯聚的所在。長脈為氣血流暢和平,故為氣治;短脈為氣不足,故為氣病;數脈為熱,熱則心煩;大脈為邪氣方張,病勢正在向前發展;上部脈盛,為邪壅于上,可見呼吸急促,喘滿之癥;下部脈盛,是邪滯于下,可見脹滿之病;代脈為元氣衰弱;細脈,為正氣衰少;澀脈為血少氣滯,主心痛之癥。脈來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為病勢正在進展,且有危險;脈來隱約不現,微細無力,或如弓弦猝然斷絕而去,為氣血已絕,生機已斷,故主死。
精明見于目,五色現于面,這都是內臟的精氣所表現出來的光華。赤色應該象帛裹朱砂一樣,紅潤而不顯露,不應該象砂石那樣,色赤帶紫,沒有光澤;白色應該象鵝的羽毛,白而光澤,不應該象鹽那樣白而帶灰暗色;青色應該青而明潤如璧玉,不應該象藍色那樣青而帶沉暗色;黃色應該象絲包著雄黃一樣,黃而明潤,不應該象黃土那樣,枯暗無華;黑色應該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潤,不應該象地蒼那樣,枯暗如塵。假如五臟真色暴露于外,這是真氣外脫的現象,人的壽命也就不長了。目之精明是觀察萬物,分別黑白,審察長短的,若長短不明,黑白不清,這是精氣衰竭的現象。
五臟主藏精神在內,在體內各有其職守。如果邪盛于腹中,臟氣壅滿,氣盛而喘,善傷于恐,講話聲音重濁不清,如在室中說話一樣,這是中氣失權而有濕邪所致。語音低微而氣不接續,語言不能相繼者,這是正氣被劫奪所致。衣服不知斂蓋,言語不知善惡,不辯親疏遠近的,這是神明錯亂的現象。脾胃不能藏納水谷精氣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氣失守,肛門不能約束的緣故。小便不禁的,是膀胱不能閉藏的緣故。若五臟功能正常,得其職守者則生;若五臟精氣不能固藏,失其職守則死。五臟精氣充足,為身體強健之本。頭為精明之府,若見到頭部低垂,目陷無光的,是精神將要衰敗。背懸五臟,為胸中之府,若見到背彎曲而肩下到不能轉側搖動,是腎氣將要衰憊。膝是筋匯聚的地方,所以膝為筋之府,若曲伸不能,行路要曲身附物,這是筋的功能將要衰憊。骨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震顫搖擺,這是髓虛,骨的功能將要衰憊。若臟氣能夠恢復強健,則雖病可以復生;若臟氣不能復強,則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岐伯說:脈氣與四時陰陽之氣相反的,如相反的形象為有余,皆為邪氣盛于正氣,相反的形象為不足,為血氣先己消損。根據時令變化,臟氣當旺,脈氣應有余,卻反見不足的,這是邪氣盛于正氣;脈氣應不足,卻反見有余的,這是正不勝邪,邪氣盛,而血氣消損。這種陰陽不相順從,氣血不相營運,邪正不相適應而發生的疾病名叫關格。
黃帝問道:脈象是怎樣應四時的變化而變動的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病變的所在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疾病的變化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病忽然發生在內部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病忽然發生在外部呢?請問這五個問題,可以講給我聽嗎?
岐伯說:讓我講一講人體的陰陽升降與天運之環轉相適應的情況。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間的變化,陰陽四時與之相應。如春天的氣候溫暖,發展為夏天的氣候暑熱,秋天得勁急之氣,發展為冬天的寒殺之氣,這種四時氣候的變化,人體的脈象也隨著變化而升降浮沉。春脈如規之象;夏脈如矩之象;秋脈如稱衡之象,冬脈如稱權之象。四時陰陽的情況也是這樣,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陽氣微升,陰氣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陰氣微升,陽氣微降。四時陰陽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時間和規律的,人體脈象的變化,亦與之相應,脈象變化與四時陰陽不相適應,即使病態,根據脈象的異常變化就可以知道病屬何臟,再根據臟氣的盛衰和四時衰旺的時期,就可以判斷出疾病和死亡的時間。四時陰陽變化之微妙,都是從辨別陰陽開始,結合人體十二經脈進行分析研究,而十二經脈應五行而有生生之機;觀測生生之機的尺度,則是以四時陰陽為準則;遵循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不使有失,則人體就能保持相對平衡,并與天地之陰陽相互統一;知道了天人統一的道理,就可以預決死生。所以五聲是和五音相應合的;五色是和五行相應合的;脈象是和陰陽相應合的。
陰氣盛則夢見渡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見打火燒灼;陰陽俱盛則夢見相互殘殺毀傷;上部盛則夢飛騰;下部盛則夢下墮;吃的過飽的時候,就會夢見送食物給人;饑餓時就會夢見去取食物;肝氣盛,則做夢好發怒氣,肺氣盛則做夢悲哀啼哭;腹內短蟲多,則夢眾人集聚;腹內長蟲多則夢打架損傷。
所以診脈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必須虛心靜氣,才能保證診斷的正確。春天的脈應該浮而在外,好象魚浮游于水波之中;夏天的脈在膚,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滿于指下,就象夏天萬物生長的茂盛狀態;秋天的勱處于皮膚之下,就象蟄蟲將要伏藏;冬天的脈沉在骨,就象冬眠之蟲閉藏不出,人們也都深居簡出一樣。因此說:要知道內臟的情況,可以從脈象上區別出來;要知道外部經氣的情況,可以經脈循行的經絡上診察而知其終始。春、夏、秋、冬、內、外這六個方面,乃是診脈的大法。
心脈堅而長,搏擊指下,為心經邪盛,火盛氣浮,當病舌卷而不能言語;其脈軟而散的,當病消渴,待其胃氣來復,病自痊愈。肺脈堅而長,搏擊指下,為火邪犯肺,當病痰中帶血;其脈軟而散的,為肺脈不足,當病汗出不止,在這種情況下,不可在用發散的方法治療。肝脈堅而長,搏擊指下,其面色當青,今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內生,當為跌墜或搏擊所傷,因淤血積于脅下,阻礙肺氣升降,所以使人喘逆;如其脈軟而散,加之面目顏色鮮澤的,當發溢飲病,溢飲病口渴暴飲,因水不化氣,而水氣容易流入肌肉皮膚之間、腸胃之外所引起。胃脈堅而長,搏擊指下,面色赤,當病髀痛如折;如其脈軟而散的,則胃氣不足,當病食痹。脾脈堅而長,搏擊指下,面部色黃,乃脾氣不運,當病少氣;如其脈軟而散,面色不澤,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當病足脛浮腫如水狀。腎脈堅長,搏擊指下,面部黃而帶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于腎,腎受邪傷,當病腰痛如折;如其脈軟而散者,當病精血虛少,使身體不能恢復健康。
黃帝說:診脈時,其心脈勁急,這是什麼病?病的癥狀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這種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現。黃帝說:診察到胃脈有病,會出現什麼病變呢?岐伯說:胃脈實則邪氣有余,將出現腹脹滿病;胃脈虛則胃氣不足,將出現泄瀉病。黃帝說:疾病的形成及其發展變化又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因于風邪,可變為寒熱病;癉熱既久,可成為消中病;氣逆上而不己,可成為癲蕳病;風氣通于肝,風邪經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為飧瀉病;風邪客于脈,留而不去則成為癘風病;疾病的發展變化是不能夠數清的。黃帝說:各種癰腫、筋攣、骨痛的病變,是怎樣產生的呢?岐伯說:這都是因為寒氣聚集和八風邪氣侵犯人體后而發生的變化。黃帝說:怎樣進行治療呢?岐伯說:由于四時偏勝之邪氣所引起的病變,根據五行相勝的規律確定治則去治療就會痊愈。
黃帝說:有舊病從五臟發動,都會影響到脈色而發生變化,怎樣區別它是久病還是新病呢?
岐伯說:你問的很詳細啊!只要驗看它脈色就可以區別開來:如脈雖小而氣色不失于正常的,乃是久病;如脈象與氣色均失于正常狀態的,也是久病;如脈象與面色都不失于正常的,乃是新病。脈見沉弦,是肝脈與腎脈并致,而外部沒有血,或外部已見血,其經脈必滯,血氣必凝,血凝經滯,形體必腫,有似乎因濕邪或水氣中傷的現象,成為一種淤血腫脹。
遲脈兩旁的內側侯于季脅部,外側侯于腎臟,中間候于腹部。尺膚部的中段、左臂的外側侯于肝臟,內側侯于膈部;右臂的外側后于胃腑,內側侯于脾臟。尺膚部的上段,右臂外側侯于肺臟,內側侯于胸中;左臂外側侯于心臟,內側侯于膻中。尺膚部的前面,侯身前即胸腹部;后面,后身侯即背部。從尺膚上段直達魚際處,主胸部與侯中的疾病;從尺膚上段處,主少腹、腰、股、膝、脛、足等處的疾病。
脈象洪大的,是由于陰精不足而陽有余,故發為熱中之病。脈象來時急疾而去時徐緩,這是由于上部實而下部虛,氣逆于上,多好發為癲仆一類的疾病。脈象來時徐緩而去時急疾,這是由于上部虛而下部實,多好發為癘風之病。患這種病的原因,是因為陽氣虛而失去捍衛的功能,所以才感受邪氣而發病。有兩手脈均見沉細數的,沉細為腎之脈體,數為熱,故發為少陰之陽厥;如見脈沉細數散,為陰血虧損,多發為陰虛陽亢之虛勞寒熱病。脈浮而散,好發為眩暈仆倒之病。凡見浮脈而不躁急,其病在陽分,則出現發熱的癥狀,病在足三陰經;如浮而躁急的,則病在手三陽經。凡見細脈而沉,其病在陰分,發為骨節疼痛,病在手三陰經;如果脈細沉而靜,其病在足三陰經。發現數動,而見一次歇止的脈象,是病在陽分,為陽熱郁滯的脈象,可出現泄利或大便帶膿血的疾病。診察到各種有病的脈象而切按時,如見澀脈是陽氣有余則多汗而身寒,陰氣陽氣均有余,則無汗而身寒。按脈浮取不見,沉取則脈沉遲不浮,是病在內而非在外,故知其心腹有積聚病。按脈沉取不顯,浮取則脈浮數不沉,是病在外而不在內,當有深發熱之癥。凡診脈推求于上部,只見于上部,下部脈弱的,這是上實下虛,故出現腰足清冷之癥。凡診脈推求于下部,只見于下部,而上部脈弱的,這是上虛下實,故出現頭項疼痛之癥。若重按至骨,而脈氣少的,是生陽之氣不足,故可以出現腰脊疼痛及身體痹證。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黃帝問道:正常人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人一呼脈跳動兩次,一吸脈也跳動兩次,呼吸之余,是為定息,若一吸勱跳動五次,是因為有時呼吸較長以盡脈跳余數的緣故,這是平人的脈象。平人就是無病之人,通常以無病之人的呼吸為標準,來測侯病人的呼吸至數及脈跳次數,醫生無病,就可以用自己的呼吸來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這是診脈的法則。如果一呼與一吸脈各跳動三次而且急疾,尺之皮膚發熱,乃是溫病的表現;如尺膚不熱,脈象滑,乃為感受風邪而發生的病變;如脈象澀,是為痹證。人一呼一吸脈跳動八次以上是精氣衰奪的死脈;脈氣斷絕不至,亦是死脈;脈來忽遲忽數,為氣血已亂,亦是死脈。
健康人的正氣來源于胃,胃為水谷之海,乃人體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胃氣為健康人之常氣,人若沒有胃氣,就是危險的現象,甚者可造成死亡。
春天有胃氣的脈應該是弦而柔和的微弦脈,乃是無并之平脈;如果弦象很明顯而缺少柔和之胃氣,為肝臟有病;脈見純弦而無柔和之象的真臟脈,主死;若雖有胃氣而兼見輕虛以浮的毛脈,是春見秋脈,故預測其到了秋天就要生病,如毛脈太甚,則木被金傷,現時就會發病。肝旺于春,春天臟真之氣散于肝,以養筋膜之氣。夏天有胃氣的脈應該是鉤而柔和的微心臟有病;脈見純鉤而無柔和之象的真臟脈,主死;若雖有胃氣而兼見沉象的石脈,是夏見冬脈,故預測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石脈太甚,則火被水傷,現時就會發病。心旺于夏,故夏天臟真之氣通于心,心主血脈,而心之所藏則是血脈之氣。長夏有胃氣的脈應該是微耎弱的脈,乃是無病之平脈,如果若甚無力而缺少柔和之胃氣,為脾臟有病;如果見無胃氣的代脈,主死;若軟弱脈中兼見沉石,是長夏見冬脈,這是火土氣衰而水反侮的現象,故預測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弱火甚,現時就會發病。脾旺于長夏,故長夏臟真之氣濡養于脾,脾主肌肉,故脾藏肌肉之氣。秋天有胃氣的脈應該是輕虛以浮而柔和的微毛脈,乃是無病之平脈;如果是脈見輕虛以浮而缺少柔和之胃氣,為肺臟有病;如見純毛脈而無胃氣的真臟脈,就要死亡;若毛脈中兼見弦象,這是金氣衰而木反侮的現象,故預測其到了春天就要生病;如弦脈太甚,現時就會發病。肺旺于秋而居上焦,故秋季臟真之氣上藏于肺,肺主氣而朝百脈,乃是無病之平脈;如果脈見沉石而缺少柔和的胃氣,為腎臟有病;如脈見純石而不柔和的真臟脈,主死;若沉石脈中兼見鉤脈,是水氣衰而火反侮的現象,故預測其到了夏天就要生病;如鉤脈太甚,現時就會發病。腎旺于冬而居人體的下焦,,冬天臟真之氣下藏與腎,腎主骨,故腎藏骨髓之氣。
胃經的大絡,名叫虛里,其絡從胃貫膈而上絡于肺,其脈出現于左乳下,搏動時手可以感覺得到,這是積于胸中的宗氣鼓舞其脈跳動的結果。如果虛里脈搏動急數而兼有短時中斷之象,這是中氣不守的現象,是病在膻中的征候;如脈來遲而有歇止兼見跳動甚劇而外見于衣,這是宗氣失藏而外泄的現象。
切脈要知道寸口脈的太過和不及。寸口脈象應指而短,主頭痛。寸口脈應指而長,主足脛痛。寸口應指急促而有力,上搏指下,主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硬,主病在內。寸口脈浮而盛大,主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主寒熱、疝少腹疼痛。寸口脈沉而橫居,主脅下有積病,或腹中有橫積而疼痛。寸口脈沉而急促,主病寒熱。脈盛大滑而堅,主病在外。脈小實而堅,主病在內。脈小弱而澀,是為久病。脈來滑利浮而疾數,是為新病。脈來緊急,主疝瘕少腹疼痛。脈來滑利,主病風。脈來澀滯,主痹證。脈來緩而滑利,為脾胃有熱,主病熱中。脈來盛緊,為寒氣痞滿,主脹病。脈與病之陰陽想一致,如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病難愈。脈與四時相應為順,如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即使患病,亦無什麼危險;如脈與四時相反,及不間臟而傳變的,病難愈。臂多青脈,乃血少脈空,乃由于失血。尺膚緩而脈來澀,主氣血不足,多為倦怠懈惰,但欲安臥。尺膚發熱而脈象盛大,是火盛于內,主脫血。尺膚澀而脈象滑,陽氣有余于內,故為多汗。尺膚寒而脈象細,陰寒之氣盛于內,故為泄瀉。脈見粗大而尺膚常熱的,陽盛于內,為熱中。
肝的真臟脈出現,至庾辛日死;心的真臟脈出現,至任癸日死;脾的真臟脈出現,至甲乙日死;肺的真臟脈出現,至丙丁日死;腎的真臟脈出現,至戊已日死。這是說的真臟脈見,均主死亡。
頸部之脈搏動甚,且氣喘咳嗽,主水病。眼瞼浮腫如臥蠶之狀。也是水病。小便顏色黃赤,而且嗜臥,是黃疸病。風為陰邪,下先受之,面部浮腫,為風邪引起的風水病。水濕為陰邪,下先受之,足脛腫,是水濕引起的水腫病。眼白睛發黃,是黃疸病。婦人手少陰心脈搏動明顯,是懷孕的征象。
脈與四時有像適應,也有不相適應的,如果脈搏不見本臟脈的正常脈象,春夏而不見弦、洪,而反見沉、澀;秋冬而不見毛、石,而反見浮大,這都是與四時相反的脈象。風熱為陽邪脈應浮大,今反沉靜;泄利脫血,津血受傷,脈因虛細,今反實大;病在內,脈應有力,乃正氣尚盛足以抗邪,今反脈虛;病在外,脈應浮滑,乃邪氣仍在于表,今反見脈強堅,脈證像反,都是難治之病,著就叫做“反四時”。
人依靠水谷的營養而生存,所以人斷絕水谷后,就要死亡;胃氣化生于水谷,如脈無胃氣也要死亡。所謂無胃氣的脈,就是單見真臟脈,而不見柔和的胃氣脈。所謂不得胃氣的脈,就是肝脈見不到微弦脈,腎脈見不到微石脈等。
太陽主時,脈來洪大而長;少陽主時,脈來不定,忽快忽慢,忽長忽短;陽明主時,脈來浮大而短。
正常的心脈來時,圓潤象珠子一樣,相貫而至,又象安撫瑯桿美玉一樣的柔滑,這是心臟的平脈。夏天以胃氣為本,脈當柔和而微鉤。如果脈來時,喘急促,連串急數之中,帶有微曲之象,這是心的病脈。將死的心脈來時,脈前曲回,后則端直,如摸到革帶之鉤一樣的堅硬,全無和緩之意,這是心的死脈。
正常的肺脈來時,輕虛而浮,像榆莢下落一樣的輕浮和緩,這是肺的平脈。秋天以胃氣為本,脈當柔和而微毛。有病的肺脈來時,不上不下,如撫摩雞毛一樣,這是肺的病脈。將死的肺脈來時,輕浮而無根,如物之漂浮,如風吹毛一樣,飄忽不定,散動無根,這是肺的死脈
正常的肝脈來時,柔軟而弦長,如長竿之末梢一樣的柔軟擺動,這是肝的平脈。春天以胃氣為本,脈當柔和而微弦。有病的肝脈來時,弦長硬滿而滑利,如以手模長竿一樣的長而不軟,這是肝的病脈。將死的肝脈來時,弦急而堅勁,如新張弓弦一樣緊繃而強勁,這是肝的死脈。
正常的脾脈來時,從容和緩,至數勻凈分明,好象雞足緩緩落地一樣的輕緩而從容不迫,這是脾的平脈。長夏以胃氣為本,脈當和緩。有病的脾脈來時,充實硬滿而急數,如雞舉足一樣急疾,這是脾的病脈。將死的脾脈來時,或銳堅而無柔和之氣,如烏之嘴,鳥之爪那樣堅硬而銳,或時動復止而無規律,或脈去而無不至,如屋之漏水點滴無倫,或如水之流逝,去而不返,這是脾的死脈。
正常的腎脈來時,沉石滑利連續不斷而又有曲回之象,按之堅實,有如心之鉤脈這是腎的平脈。冬天以胃氣為本,脈當柔軟而微石。有病的腎脈來時,堅搏牽連如牽引葛藤一樣,愈按愈堅硬,這是腎的病脈。將死的腎脈來時,象奪索一般,長而堅硬勁急,或堅實如以指彈石,這是腎的死脈。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黃帝問道:春時的脈象如弦,怎樣才算弦?
岐伯回答說:春脈主應肝臟,屬東方之木。在這個季節里,萬物開始生長,因此脈氣來時,軟弱輕虛而滑,端直而長,所以叫做弦,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說:其脈氣來,應指實而有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來不實而微弱,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黃帝道:春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記憶力衰退,精神恍惚,頭昏而兩目視物眩轉,而發生巔頂疾病;其不及會使人胸部作痛,牽連背部,往下則兩側脅助部位脹滿。
黃帝道:講得對!夏時的脈象如鉤,怎樣才算鉤?
岐伯說:夏脈主應心臟,屬南方之火,在這個季節里,萬物生長茂盛,因此脈氣來時充盛,去時輕微,猶如鉤之形象,所以叫做鉤脈,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說:其脈氣來盛去亦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氣來時不盛,去時反充盛有余,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黃帝道:夏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身體發熱,皮膚痛,熱邪侵淫成瘡;不及會使人心虛作煩,上部出現咳嗽涎沫,下部出現失氣下泄。
黃帝道:講得對! 秋天的脈象如浮,怎樣才算浮?
岐伯說:秋脈主應肺臟,屬西方之金,在這個季節里,萬物收成,因此脈氣來時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所以叫做浮。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說:其脈氣來浮軟而中央堅,兩旁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其脈氣來浮軟而微,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黃帝道:秋脈太過于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氣逆,背部作痛,慍慍然郁悶而不舒暢;其不及會使人呼吸短氣,咳嗽氣喘,其上逆而出血,喉間有喘息聲音。黃帝道:講得對!冬時的脈象如營,怎樣才算營?
岐伯說:冬脈主應腎臟,屬北方之水,在這個季節里,萬物閉藏,因此脈氣來時沉而搏手,所以叫做營。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說:其脈來如彈石一般堅硬,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去虛數,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黃帝道:冬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精神不振,身體懈怠,脊骨疼痛,氣短,懶于說話;不及則使人心如懸,如同腹中饑餓之狀,季脅下空軟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脹滿,小便變常。
黃帝道:講得對!
黃帝道:春夏秋冬四時的脈象,有逆有從,其變化各異,但獨未論及脾脈,究竟脾脈主何時令?
岐伯說:脾脈屬土,位居中央為孤臟,以灌溉四旁。
黃帝道:脾脈的正常與異常可以得見嗎?岐伯說:正常的脾脈不可能見到,有病的脾脈是可以見到的。
黃帝道:有病的脾脈怎樣?
岐伯說:其來如水之流散,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其來尖銳如鳥之喙,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
黃帝道:先生說脾為孤臟,位居中央屬土,以灌溉四旁,他的太過和不及各發生什麼病變?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四肢不能舉動,不及則使人九竅不通,名叫重強。黃帝驚悟書肅然起立,敬個禮道:很好!我懂得診脈的要領了,這是天下極其重要的道理。《五色》、《脈變》、《揆度》、《奇恒》等書,闡述的道理都是一致的,總的精神在于一個“神”字。神的功用運轉不息,向前而不能回卻,倘若回而不轉,就失掉它的生機了。極其重要的道理,往往跡象不顯而盡于微妙,把它著錄在玉版上面,藏于樞要內府,每天早上誦讀,稱它為《玉機》。
五臟疾病的傳變,是受病氣于其所生之臟,傳于其所勝之臟,病氣留舍于生我之臟,死于我所不勝之臟。當病到將要死的時候,必先傳行于相克之臟,病者乃死。這是病氣的逆傳,所以會死亡。例如,肝受病氣于心臟,而又傳行于脾臟,其病氣留舍于腎臟,傳到肺臟而死。心受病氣于脾臟,其病氣留舍于肝臟,傳到肝臟而死。肺受病氣于腎臟,傳行于肝臟,病氣留舍于脾臟,傳到心臟而死。以一日一夜劃分為五個階段,分屬五臟,就可以推測死后的早晚時間。
黃帝道:五臟是相通連的,病氣的轉移,都有一定的次序。假如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若不能掌握治病的時機,那麼三個月或六個月,或三天,或六天,傳遍五臟就當死了,這是相克的順傳次序。所以說:能辨別三陽的,可以知道病從何經而來;能辨別三陰的,可以知道病的死生日期,這就是說,知道他至其所不勝而死。
風為六淫之首,所以說它是百病之長。風寒中人,使人毫毛直豎,皮膚閉而發熱,在這個時候,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至風寒入于經絡,發生麻痹不仁或腫痛等癥狀,此時可用湯熨(熱敷)及火罐、艾炙、針刺等方法來祛散。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氣內傳于肺,叫做肺痹,又叫做肝厥,發生脅痛、吐食的癥狀,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藥物或熱湯沐浴等方法;如不及時治療,就會傳行于脾,叫做脾風,發生黃,腹中熱,煩心,小便黃色等癥狀,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藥物或熱湯沐浴等方法;如再不治,就會傳行于腎,叫做疝疸,少腹煩熱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濁,又叫做盅病,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或用藥物;如再不治,病就由腎傳心,發生筋脈牽引拘攣,叫做瘛病,在這個時候,可用至法,或用藥物;如再不治,十日之后,當要死亡。倘若病邪由腎傳心,心又復反傳于肺臟,發為寒熱,發當三日即死,這是疾病傳行的一般次序。假如驟然爆發的病,就不必根據這個相傳的次序而治。有些病不依這個次序傳變的,如憂、恐、悲、喜、怒情志之病,病邪就不能依照這個次序相傳,因而使人生大病了。如因喜極傷心,心虛則腎氣相乘;或因大怒,則肝氣乘脾;或因悲傷,則肺氣乘肝;或因驚恐,則腎氣虛,脾氣乘腎;或因大憂,則肺氣內虛,心氣乘肺。這是無志激動,使病邪不以次序傳變的道理。所以病雖有五,及其傳化,就有五五二十五變。所謂傳化,就是相乘的名稱。
大骨軟弱,大肉瘦削,胸中氣滿,呼吸困難,呼吸困難,呼吸時身體振動,為期六個月就要死亡。見了真臟脈,就可以預知死日。胸中疼痛,牽引肩項,全身發熱,脫肉破腘,真臟脈現,大骨軟弱,大肉瘦削,胸中氣滿,呼吸困難,十個月之內就要死亡。大骨軟弱,大肉瘦削,兩肩下垂,骨髓內消,動作衰頹,真臟脈未出現,為期一年死亡,若見到真臟脈,就可以預知死日。大骨軟弱,大肉瘦削,胸中氣滿,腹中痛,心中氣郁不舒,肩項身上俱熱,破腘脫肉,目眶下陷,真臟脈出現,精脫目不見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見人,是精未全脫,到了它所不聲勝之時,便死亡了。如果正氣暴虛,外邪陡然中人,倉卒獲病,五臟氣機閉塞,周身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如從高墮下,或落水淹溺一樣,猝然的病變,就無法預測死期了。其脈息絕而不至,或跳動異常疾數,一呼脈來五、六至,雖然形肉不脫,真臟不見,仍然要死亡的。
肝臟之真臟脈至,中外勁急,如象按在刀口上一樣的鋒利,或如按在琴弦上一樣硬直,面部顯青白顏色而不潤澤,毫毛枯焦乃死。肺臟的真臟脈至,大而空虛,好象毛羽著人皮膚一般地輕虛,面部顯白赤。顏色而不潤澤,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腎臟的真臟脈至,搏手若索欲斷,或如以指彈石一樣堅實,面部顯黑黃顏色而不潤澤,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脾臟的真臟脈至,軟弱無力,快慢不勻,面部顯黃青顏色而不潤澤,毫毛枯焦,就要死亡。凡是見到五臟真臟脈,皆為不治的死侯。
黃帝道:見到真臟脈象,就要死亡,是什麼道理?岐伯五臟的營養,都賴于胃腑水谷之精微,因此胃是五臟的根本。故五臟之臟脈氣,不能自行到達于手太陰寸口,必須賴借胃氣的敷布,才能達于手太陰。所以五臟之氣能夠在其所主之時,出現于手太陰寸口,就是有了胃氣。如果邪氣勝,必定使精氣衰。所以病氣嚴重時,胃氣就不能與五臟之氣一起到達手太陰,而為某一臟真臟脈象單獨出現,真臟獨見,是邪氣勝而臟氣傷,所以說是要死亡的。黃帝道:講得對!
黃帝道:大凡治病,必先診察形體盛衰,氣之強弱,色之潤枯,脈之虛實,病之新久,然后及時治療,不能錯過時機。病人形七相稱,是可治之癥;面色光潤鮮明,病亦易愈;脈搏與四時相適應,亦為可治;脈來弱而流利,是有胃氣的現象,病亦易治,必須抓緊時間,進行治療。形氣不相稱,此謂難治;面色枯槁,沒有光澤,病亦難愈;脈實而堅,病必加重;脈與四時相逆,為不可治。必須審察這四種難治之證,清楚地告訴病家。
所謂脈與四時相逆,是春見到肺脈,夏見到腎脈,秋見到心脈,冬見到脾脈,其脈皆懸絕無根,或沉澀不起,這就叫做逆四時。如五臟脈氣不能隨著時令表現于外,在春夏的時令,反見沉澀的脈象,秋冬的時令,反見浮大的脈象,這也叫做逆四時。
熱病脈宜洪大而反靜;泄瀉脈應小而反大;脫血脈應虛而反實;病在中而脈不實堅;病在外而脈反堅實。這些都是癥脈相反,皆為難治。
黃帝道:我聽說根據虛實的病情可以預決死生,希望告訴我其中道理!
岐伯說:五實死,五虛亦死。
黃帝道:請問什麼叫做五實、五虛?
岐伯說:脈盛是心受邪盛,皮熱是肺受邪盛,腹脹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腎受邪盛,悶瞀是肝受邪盛,這叫做五實。脈細是心氣不足,皮寒是肺氣不足,氣少是肝氣不足,泄利前后是腎氣不足,飲食不入是脾氣不足,這叫做五虛。
黃帝道:五實、五虛,有時亦有痊愈的,又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能夠吃些粥漿,慢慢地胃氣恢復,大便泄瀉停止,則虛者也可以痊愈。如若原來身熱無汗的,而現在得汗,原來二便不通的,而現在大小便通利了,則實者也可以痊愈。這就是五虛、五實能夠痊愈的機轉
三部九侯論篇第二十
黃帝問道:我聽先生講了九針道理后,覺得豐富廣博,不可盡述。我想了解其中的主要道理,以囑咐子孫,傳于后世,銘心刻骨,永志不忘,并嚴守誓言,不敢妄泄。如何使這些道理符合于天體運行的規律,有始有終,上應于日月星辰周歷天度之標志,下符合四時五行陰陽盛衰的變化,人是怎樣適應這些自然規律的呢?希望你講解這方面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問得多好啊!這是天地間至為深奧的道理。
黃帝道:我愿聞天地的至數,與人的形體氣血相通,以決斷死生,是怎樣一回事?
岐伯說:天地的至數,開始于一,終止于九。一奇數為陽,代表天,二偶數為陰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間,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為三,三三為九,以應九野之數。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侯,可以用它來決斷死生,處理百病,從而調治虛實,祛除病邪。
黃帝道:什麼叫做三部呢?
岐伯說: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侯,所謂三侯,是以天、地、人來代表的。必須有老師的當面指導,方能懂得部侯準確之處。上部天,即兩額太陽脈處動脈;上部地,即兩頰大迎穴處動脈;上部人,即耳前耳門穴處動脈;中部天,即兩手太陰氣口、經渠穴處動脈;中部地,即兩手陰明經合谷處動脈;中部人,即兩手少陰經神門處動脈;下部天,即足厥陰經五里穴或太沖穴處動脈;下部地,即足少陰經太溪穴處動脈;下部人,即足太陰經箕門穴處動脈。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臟之病變,下部之地可以侯腎臟之病變,下部之人可以侯脾胃之病變。
黃帝道:中部之侯怎樣?
岐伯說:中部亦有天、地、人三侯。中部之天可以侯肺臟之病變,腫不之地可以侯胸中之病變。中部之人可以侯心臟之病變。黃帝道:上部之侯又怎樣?岐伯說:上布也有天、地、人三侯。上部之天可以侯頭角之病變,上部之地可以侯口齒之病變,上部之人可以侯耳目之病變。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侯為天,三侯為地,三侯為人,三三相乘,合為九侯。脈之九侯,以應地之九野,以應人之九臟。所以人有肝、肺、心、脾、腎五神臟和膀胱、胃、大腸、小腸四形臟,合為九臟。若五臟以敗,必見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征象。
黃帝道:診察的方法怎樣?
岐伯說: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了解它的正氣虛實,實證用瀉法,虛癥用補法。但必先去除血脈中的凝滯,而后調補氣血的不足,不論治療什麼病都是以達到氣血平調為準則。
黃帝道:怎樣決斷死生?
岐伯說:形體盛,脈反細,氣短,呼吸困難,危險;如形體瘦弱,脈反大,胸中喘滿而多氣的是死亡之癥。一般而論;形體與脈一致的主生;若脈來三五不調者主病,三部九侯之脈與疾病完全不相適應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鼓指如春杵搗谷,參差不齊,病必嚴重;若見上下之脈相差甚大,而又息數錯亂不可計數的,是死亡征候;中部之脈雖然獨自調勻,而與其他眾臟不相協調的,也是死侯;目內陷的為正氣衰竭現象,也是死侯。
黃帝道:怎樣知道病的部位呢?
岐伯說:從診察九侯脈的異常變化,就能知病變部位。九侯之中,有一部獨小,或獨大,或獨疾,或獨遲,或獨熱,或獨寒,或獨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現象。
以左手加于病人的左足上,距離內踝五寸處按著,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內踝上彈之,醫者之左手即有振動的感覺,如其振動的范圍超過五寸以上,蠕蠕而動,為正常現象;如其振動急劇而大,應手快速而渾亂不清的,為病態;若振動微弱,應手遲緩,應為病態;如若振動不能上及五寸,用較大的力量彈之,仍沒有反應,是為死侯。
身體極度消瘦,體弱不能行動,是死亡之征。中部之脈或快或慢,無規律,為氣脈敗亂之兆,亦為死征。如脈代而鉤,為病在絡脈。九侯之脈,應相互適應,上下如一,不應該有參差。如九侯之中有一侯不一致,則病必危險。所謂不一致,就是九侯之間,脈動的不相適應。診察病邪所在之臟腑,以知死生的時間。臨癥診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脈,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脈;若見到真脈脈象,勝己的時間,變要死亡。足太陽經脈氣絕,則兩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時,必目睛上視。
黃帝道:冬為陰,夏為陽,脈象與之相應如何?
岐伯說:九侯的脈象,都是沉細懸絕的,為陰,冬令死于陰氣極盛之夜半;如脈盛大躁動喘而疾數的,為陽,主夏令,所以死于陽氣旺盛之日中;寒熱交作的病,死于陰陽交會的平旦之時;熱中及熱病,死于日中陽極之時;病風死于傍晚陽衰之時;病水死于夜半陰極之時。其脈象忽疏忽數,忽遲忽急,乃脾氣內絕,死于辰#丑未之時,,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時候;若形壞肉脫,雖九侯協調,猶是死亡的征象;假使七診之脈雖然出現,而九侯都順于四時的,就不一定是死侯。所說不死的病,指心感風病,或月經之病,雖見類似七診之病脈,而實不相同,所以說不是死侯。若七診出現、其脈侯有敗壞現象的,這是死征,死的時候,必發呃逆等證侯。所以治病之時,必須詳細詢問他的起病情形和現在癥狀,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脈搏,以觀察其經絡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順。如其脈來流利的,不病;脈來遲緩的,是病;脈不往來的,是死侯;久病肉脫,皮膚干枯著于筋骨的,亦是死侯。
黃帝道:那些可治的病,應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病在經的,刺其經;病在孫絡的,刺其孫絡使它出血;血病而有身痛癥狀的,則治其經與絡。若病邪留在大絡,則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繆刺法治之。若邪氣久留不移,當于四肢八溪之間、骨節交會之處刺之。上實下虛,當切按氣脈,而探索氣脈絡郁結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氣。如目上視的,是太陽經氣不足。目上視而又定直不動的,是太陽經氣已絕。這是判斷死生的要訣,不可不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