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希望將該技術與傳統行業相結合,從而帶動產業的革新和升級。
對于音樂產業來說,VR技術或許能夠成為其未來的最佳載體,因為它可以讓音樂從簡單的聽覺享受,轉化為更加真實的多元化內容,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
去年9月份,谷歌和皇后樂隊(Queen)以及Enosis VR工作室合作,推出了VR版本的《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應用。
這款應用使用了2D和3D動畫,并結合動作捕捉手段呈現的芭蕾舞演員,通過視覺、聽覺元素與用戶的交互,營造出一種“和皇后樂隊同臺的沉浸感”。敘事方式的改變隨著觀眾眼睛的移動來改變的。
《波希米亞狂想曲》最初版本收錄在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1975年)中,在西方社會相當為人熟知,因此常通俗地被稱為“Bo Rhap”,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流行音樂的風格。
原曲音樂結構極為特殊,曲中無重復的副歌,而是由許多支離破碎且風格步調差異甚大的部分構成,因此制作VR版本并非易事。但呈現出來的效果倒非不盡人意。這也說明了,音樂產業和VR相結合,反而會大大推動產業的升級。
“扣人心弦”
諸如VR的“沉浸感”技術正在將市場工具改變為全新的收入來源,給那些20年前遭到數字化“摧毀”的商業模式帶來全新的生命力。
美國VR\AR創意工作室VR Playhouse總監Dylan Southard表示,在360°場景中觀看視頻,能夠達到扣人心弦的效果,這是平面屏幕無法呈現的一種感受。
“在VR中,觀眾的現場感會更加強烈,所有的情節也更吸引人,讓人感情上‘難以自拔’,就感覺自己在故事當中一樣?!盨outhard說道。
目前,VR Playhouse已經聯合一些藝術家創作出了部分360度VR視頻。
盡管VR技術還處于早期,而舒適的VR頭顯也剛剛面市,但對于音樂產業來說,與VR的結合是必不可少的嘗試和實驗。
英國音樂行業分析機構MIDiA Research的分析師Zach Fuller指出,VR正在逐步與以“視覺為中心”的音樂產業相融合。
美國R&B女歌手Beyonce的第六張專輯《Lemonade》和Frank Ocean的“視覺專輯”《Endless》都伴隨著電影元素,表明視覺化的音樂未來一片光明,而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助推這種趨勢。
曾參與制作蘇格蘭搖滾樂隊Biffy Clyro單曲《Flammable 》VR版本的創意總監Ross Cairns認為,很多人都在聚焦VR技術的發展,任何新的有潛力的發現都會被應用到音樂產業中來。
“互動起來”
VR技術一方面可以呈現出更多的令人興奮的沉浸感音樂視頻,一方面也可以極大地改變音樂直播領域。
“VR技術帶來的現場感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及的。音樂會的VR直播效果好,人們是愿意付費的,未來這可能是音樂人和公司的重要盈利來源。”波蘭音樂發行公司Circus Digitalis的首席執行官Jacek Naglowski說道。
去年,全球現場演出行業巨頭Live Nation宣布,聯手花旗銀行、NextVR進行百余場VR演唱會。
“一起搖擺”
VR技術還可以為樂隊提供獨特的共享VR空間,因此可以省去租賃實體演唱廳的麻煩。
2014年,英國獨立搖滾樂隊The Indelicates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發布了VR版的流行單曲《The Generation That Nobody Remembered》。
歌手Simon Clayton 表示,通過這種方式,全世界的粉絲和其他音樂人都可以與他一起進行演唱。
將一個樂隊投射到電腦虛擬的環境中,也可以允許其他人參與進來進行交互,這給藝術創作者帶來了無限可能,同時搭建了全新的連接觀眾的方式。
未來的音樂場景肯定是聽眾進入演唱家的世界中,而不是單方面的“他唱我聽”的單首歌場景。
去年2月,總部位于加州威尼斯的虛擬現實初創企業Wevr已經募集了2500萬美元資金,其投資者包括HTC、三星風投以及Orange。2016年,該公司參與制作了Future Islands樂隊的《Old Friend》VR版。
Wevr聯合創始人Anthony Bat認為,無論是音樂視頻的體驗還是其他VR體驗,最終目的都是讓消費者進入藝術家的世界中。
VR Playhouse總監Dylan Southard贊同這種看法,表示流行歌手必須能夠創造出一個粉絲可以與之進行交互的完整世界。
“虛擬的世界、真實的金錢流”
在VR初期,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該技術商業化,帶來現金流。
Anthony Bat表示,用戶體驗一次VR版《Old Friend》需要支付2.99美元,而銷量達到了“數以千計”。
Wevr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Transport平臺出售內容產品,以及探索其他商業化模式。
“賺了錢,我們會把錢再次投入到藝術家和音樂家身上,這是一個良性循環,”Bat說道。
美國初創Vrtify擅長將傳統的音樂內容轉化為沉浸的體驗,但其會將70%的營收返還給藝術家。
Vrtify的首席市場總監Marcus Behrendt表示,沉浸的技術不是主流,但在快速發展,其改變了粉絲消費音樂的方式,不久將成為音樂產業收入的主要來源。
“廣告、會員訂閱以及按時計費都是很好的盈利模式,”Behrendt認為。
在國內,一些廠商也開始通過VR音樂會來賺錢。比如數字王國攜手微鯨VR直播了王菲的“幻樂一場”演唱會,每場觀影券價格為30元;而第一視頻集團也通過VR直播譚維維演唱會進行探索收費模式,包括硬件租賃、觀影票售賣等。
然而,在這種沉浸的交互音樂體驗走向大眾之前,VR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硬件的發展有待提高,人們需要量輕、體型小且便宜的舒適頭顯來作為媒介,另一方面,創造性內容的創作也需要不斷探索。兩者的完美結合才能讓整個音樂產業和聽眾更好地體驗到VR這種媒介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