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閑時翻翻微信里久未讀過的私人公眾號推文,卻在里面發現這句話,大意就是在人群中才能認識自己,聯想到幾日前從西安的見聞。
?也算是沾了姑姑的光,她1979年入讀陜西師范,15年后與故友重逢。我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著她們真切的變化,希望從中看到我和我的大學同學們未來的蛛絲馬跡。
?姑姑的室友七人,老大當年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入伍,后來轉業做了社保局的公務員,算是清閑,老公是西工大的,還是軍人。老四老六都在985級別的大學編內,老公們依舊是西工大的,還是編制內的軍人,有的已經到了團級。簡直就是吃飯大學(師范大學)和西瓜大學(西工大)的聯姻啊!說正經的,剩下的同學們要么是副教授,博士,要么是博士在讀。至此,我才真正意識到北方學術氣氛濃是何狀況。相比于一批回到南方的學子,頂多也就是碩士,他們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于公司業務。對于學歷之類的教育,繼續追逐的人少之又少。陜西省作為文化大省,他們笑稱北京大街上一抓一大把官二代,西安大家上一抓一大把教授博士。
?當然,這種學術氛圍的濃厚,也和他們的經濟有關,相比于南方城市的工業,商業發達,他們重視發展的是旅游業和文化產業,考慮到某些因素,這也是他們貧富差距的原因,一個公司可以提供多種崗位,上至中高層管理者,下至工廠技術工人,當然你們會說難道這樣資本主義式的難道貧富差距不大,但是我得說陜西的差距,不僅是差距,還有貧,知道嗎,就是那種落后于時代發展步伐的貧,我聽聞一個打工陜西人的故事,她們出山得走幾個小時山路,寄個東西或是坐車去火車站之類,聽到這我就覺得我們托她從家鄉帶來幾十斤核桃土產都分外過意不去,這是我一個南方姑娘不曾見識的苦,從火車上見到的黃土窯洞不僅僅是黃土地的標志,也是貧困的另一種印記,于我們而言只是在紙上在眼中所見的貧困,于他們卻是無法逃脫的24小時,360天,以及看得見看不見的余生。所以知識改變命運,是一句很沉重,很無奈的真理,在陜西,那群我所見的精英們,79年也只是平平凡凡的人,真真實實靠著知識改變命運,那群沒有知識的人要么死守在黃土上,要么外出打工,負著外地人的稱號干著那些本地人不干的累活,或是影響健康的活。沒有知識,就真的是求生啊,倘若某日老天突降病禍,也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如果沒有這趟旅行,我也是覺得讀研沒啥必要,讀博不曾考慮,但是這趟回來后,我覺得確是得好好想想。
知識改變命運,愿下一代可以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