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讓父母緩解焦慮缷下焦慮,就是要實現“自主教養”以培育孩子的自主性為目的,等等
那很多父母關心也迫切的想知道,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實現自主教養呢?
趙昱鯤老師認為:有兩點非常重要,首先要確立兩個理念。
一,把孩子看成獨立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很多時候做父母的自己有些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轉而從孩子身上尋求滿足,或者父母自己本身也不是自主的人,只能聽從,附和或跟隨社會大流來定義孩子的成功,這是非常錯誤的。
我們在指導孩子或要求孩子做事時,要分清哪些是出于確實為孩子考慮的理智因素,哪些是自己的情感因素,更要明白孩子生出來,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心愿的。
二,充分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
有一種父母特別像樹販子,整天焦慮為什么我家種的這顆樹開的花沒有桃樹的好看,結的果沒有蘋果樹的好吃,外形沒有松樹那么挺拔等等……
父母并沒有去發現自己家的這顆是杏樹啊,孩子是杏樹就長成杏樹,果實是杏子,孩子是松樹就長成松樹,果實是松子,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好,沒有高下。
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內在發展規律,信任孩子有能力自由成長。
自主教養的二個理念確立了,接下來就是自主教養的具體方法。
在講方法之前,我們不妨先來聊聊有哪些方法是不正確的需要父母們改正的,有時聽某些家長說,我家孩子特別自主,學習從來都不用操心也不用催。
但他是怎樣讓孩子自己乖乖去學習的呢?仔細聽他(她)們一講之后,發現并不是通過讓孩子自主選擇,而是運用了“心理控制”的方法。
心理控制是指通過操弄孩子的心理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常見有三種:
第一種是激起孩子的內疚心理,比如:我們辛苦把你養大,你不好好學習,對的起我們嗎?
第二種是有條件的愛,比如:你要再調皮,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第三種是否認感受,即傳說中的,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從表面上看,心理控制好像挺奏效,父母沒拿糖果引誘,沒有通過打耳光威逼,只是一句話就攻破了孩子的心理防線,于是孩子就乖乖就范,但從此他的心理就成為父母心理的附屬品或者犧牲品,很難發展出健康,獨立的心理。
趙昱鯤老師指出:自主教養不是自由放羊,父母仍然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且有時需要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去矯正他的行為,換句話說,父母不能進行心理控制,但可以進行行為控制,就是對孩子的行為加以規范。
首先行為控制要持續一致,不能朝令夕改:其次要照顧孩子的情緒,讓他把負面情緒表達出來;
再次要解釋讓他這么做的原因,不能簡單的強迫他去做;
最后要提供有限的選擇,讓他自己做決定。
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感到是完全的強迫,而是覺得仍然帶有自主性在里面。
最后:自主教養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方法很多,也不是一天能實現的。
作為父母的我們,既然你無法預設孩子的未來,那就用開放的心態擁抱這個不確定的未來吧,你失去的是擔心孩子偏離你設計的人生之路的焦慮,收獲的將是孩子自己開創未來的驚喜!